正文 第9章 金融颶風下的華爾街(1 / 3)

華爾街孤狼的哀歌

在2008年的3月,擁有85年曆史的貝爾斯登成立於1923年,總部位於紐約,是美國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係全球500強企業之一,是一家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公司,致力於為全世界的政府、企業、機構和個人提供服務。公司主要業務涵蓋機構股票和債券、固定收益、投資銀行業務、全球清算服務、資產管理以及個人銀行服務。,沒有擺脫被收購的命運,淒涼地走完了自己最後的征程。很顯然,它成了次債危機中最慘烈的犧牲品……

2008年3月13日下午7:30,貝爾斯登的總裁艾倫·施瓦茨感受到了徹頭徹尾的絕望。來自四麵八方的抽走資金的要求不斷增加,讓這位總裁的意誌一點點地趨向瓦解。而這位在兩個月前剛剛上任的CEO不得不撥通了美聯儲的電話,他現在已經不得不承認,年邁的貝爾斯登“需要被美聯儲拯救”,不然,最終的命運隻能是破產。

在打這個電話的前一天早上,這位總裁還在接受CNBC訪問的時候表示:貝爾斯登運行狀況良好,不存在任何危機。可以斷定的是,對於迫在眉睫的災難,這家公司的高層反應終歸有些遲鈍。

就在貝爾斯登陷入滅頂之災的周末,公司的董事長凱恩正在底特律參加一場橋牌比賽。而在2007年7月,這家公司旗下的兩隻對衝基金清盤的時候,前總裁兼證券業務主管斯佩克特同樣也在參加橋牌比賽。

貝爾斯登辦公大樓雖然這家公司的高管都極力地熱衷於橋牌這種講究預估風險的遊戲,但是並沒有為自己增加實際的預估風險的能力。對於貝爾斯登所麵臨的災難,這家公司的高管表現得過於遲鈍。而這場華爾街風暴的起點,正是貝爾斯登兩隻基金的倒閉。

當花旗和美林先後更換CEO的時候,貝爾斯登的總裁詹姆斯·凱恩還是在各界責難聲中將CEO之職堅持到了2008年。在期間,他曾一度地吹噓:貝爾斯登隻在一種情況下被出售,那就是當出價達到其賬麵價值4倍的時候。

2008年3月初,貝爾斯登的高管仍然感覺高枕無憂:他們擁有170億美元的本金,第一季度的報表也將被發布,而這將會為貝爾斯登贏得更多的尊敬。

然而,一切都超出了這些高管們的預料,貝爾斯登這隻大駱駝被一根稻草壓死了,這根稻草來自於做空者的流言。很多做空者瞄準了貝爾斯登,於是便在市麵上傳播貝爾斯登即將麵臨流動性危機的謠言,這些負麵新聞致使貝爾斯登的股價大跌。

這家主要從事經紀業務、管理客戶資金超過2000億美元的華爾街第五大投行,其生存下去的根本就是信用。正如商業銀行生存的根本是客戶不會同時“擠兌”一樣,投行生存的根本也是客戶們不會同時抽走資金。關於貝爾斯登的負麵新聞從華爾街流傳到了全世界,如果貝爾斯登申請破產保護,那麼它的資金都會被凍結。這時,客戶們坐不住了……

2008年3月4日,貝爾斯登接到了歐洲銀行停止與其進行業務往來的通知,而過了不足10天,美國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接到了不許再與貝爾斯登進行交易的指令。這時,客戶們終於按捺不住了,紛紛地抽走自己的資金,有的甚至直接撤銷賬戶。

2008年3月13日至14日,僅兩天時間,貝爾斯登賬麵上的170億美元就被全部提取,這幾乎就是瞬間發生的事情。很顯然,接下來的命運就是被清算。

決定貝爾斯登命運的有3個人:美聯儲、華盛頓和摩根大通。

這三者隻用了一個周末就決定了貝爾斯登的未來,盡管原本定位24億美元的售價在股東們的頑強抵抗下被大幅提升至20億美元,但要知道的是,就在一年前,貝爾斯登的市值為200億美元,在短短的一年內,這一切都化為了泡影。

公司的股東們歎息著,他們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雖然他們到目前為止仍然不知道是什麼搞垮了貝爾斯登。他們猜測,也許是2007年兩隻對衝基金的崩潰讓公司開始萎靡不振,但是很顯然,公司高管所表現出的輕佻、漠視的態度也是原因之一。

人們開始紛紛地猜測導致貝爾斯登遭受這樣命運的原因。沃富好證券公司創始人基斯·沃富好指出:“據分析,貝爾斯登此前曾經與遭受巨額損失的凱雷進行了保證金交易,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貝爾斯登為其所累。”

在這段最為艱難的日子(即將被收購)中,貝爾斯登的員工仍然能看到前任董事長——艾倫·格林伯格。這位80歲的老人照常來公司上班,然而誰都可以看出,他已經被現實深深地震撼了,這位老人也無法理解是什麼原因讓這家被員工評價為“具有草根精神和遊擊隊習氣”的老牌投行上演了崩潰的一幕,他無法接受人們稱這家公司為“華爾街孤狼”、“華爾街的斯巴達”。

現實擺在了貝爾斯登所有工作人員的麵前,美聯儲、華盛頓和摩根大通的拯救行動非常迅速,他們在短時期內便將借貸對象擴展到了所有美國財政部的主要交易商,人們關於金融係統崩潰的恐懼已經排山倒海。

美聯儲之所以出手救助貝爾斯登,是因為在高達數萬億美元金融衍生品交易數額中,貝爾斯登一直扮演著核心角色,為了防止金融市場發生劇變,就必須扶住貝爾斯登這張“多米諾骨牌”。

貝爾斯登在2008年3月14日早晨的7∶30必須返還數十億美元的回購借款,這是因為如果公司不能如期還款,那麼貝爾斯登的債權人將有權利出售貝爾斯登的資產,這將令拯救計劃變得艱難。當這些債權人質疑回購市場貸款的安全性時,他們就可以從美國的其他投行中扣押資金。因此,貝爾斯登所麵臨的風險是前所未有的,它可能引發一係列的市場恐慌。於是在2008年3月15日,美聯儲便立即向貝爾斯登提供了一筆為期28天的300億美元資金借貸。

自美國爆發1929年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向貝爾斯登這一金融機構提供援助還屬於首次。但因為貝爾斯登不是一個可以與美聯儲直接進行交易的一級交易商,所以,這一收購計劃最終由摩根大通銀行來完成。在這場拯救計劃實施之後,保爾森堅信這一舉動能讓市場得到安撫。

然而,市場並不如美國財長所預期的那樣。很多投資者對這家投行存在的潛在風險感到擔憂,股市仍然呈下跌的趨勢。此時,美聯儲發現,收購貝爾斯登仿佛是唯一的出路。此時摩根大通的處境顯得較為樂觀,雖然它也有37億美元的損失,但與損失上百億的花旗和瑞銀相比,摩根大通的未來顯得樂觀得多。

2008年3月15日下午,摩根大通的團隊展開了調查,其投資銀行聯合負責人史蒂夫·布萊克也提早結束了他在加勒比海的休假,與他在倫敦的同事比爾·溫特斯共同充當起這場交易的先鋒。

盡管談判還沒有展開,美國官員的生活也不清閑。16日的早上,美國財長保爾森就被無數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電話吵醒。他們紛紛表示,發生在貝爾斯登身上的擠兌可能蔓延。這時,保爾森也不得不正視一個現實,那就是貝爾斯登不僅必須被賣掉,而且必須在周末之前就被賣掉。

當這個消息傳到了貝爾斯登的時候,給內部上上下下的員工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他們原本認為美聯儲和銀行們會給自己的公司28天的時間,但是最終的結果表明,它們隻給了24個小時。

就這樣,在3月17日早上8點,摩根大通的高管們全部被召集到公司總部,他們開始了對貝爾斯登的終極拯救。所有人都很驚慌,因為這個突如其來的事件很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就連見慣了大場麵的摩根大通CEO戴蒙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動和慌亂,對所有人說:“請大家先做深呼吸吧!”

顯然,沒有人能如此神速地在兩天的時間內掌握貝爾斯登的真實情況。

3月18日清晨,戴蒙、史蒂夫·布萊克和比爾·溫特斯之間展開的討論變成了焦慮的彙集。他們所考慮的是,在貝爾斯登負債表的背後是否還存在著其他問題,在金融市場麵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的現在,收購貝爾斯登這一舉措是不是正確的?顯然,摩根大通在收購貝爾斯登這一問題上抱有極大的顧慮,他們當然不願意冒險,畢竟目前人們都在紛紛尋路自保。最終,這三位舉足輕重的收購人物達成了一致:不單獨購買貝爾斯登,隻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幫助,或者挑選部分業務來收購。

顯然,這是一個保爾森無法接受的提議。

經過了多次的協商,最終,政策製定者的意誌說服了摩根大通,他們同意采取換股的方式,以2008年3月14日的收盤價為基準,每一股貝爾斯登的股票交換005473股摩根大通的股票。當日摩根大通股票報收3654美元,也就是說摩根大通將以每股2美元,總價24億美元的超低價格收購貝爾斯登。

很多人對此表示慶幸,在摩根大通宣布收購貝爾斯登之後的第三天,中信證券便發布了一則公告,公告中稱“鑒於中信和貝爾斯登在此前確立的戰略合作基礎和前提都已經不複存在,中信決定終止原來所擬定的相互投資和合作計劃”。在中信發布的公告中還特別強調,由於之前與貝爾斯登並未簽署協議,也沒有支付價款,因而不存在投資風險和損失。

顯然,當初貝爾斯登與中信草草地簽署了協議是因為貝爾斯登內部已經感覺到自己的現金流可能出現問題,而當時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注入新的資金。貝爾斯登在當時之所以選擇交叉持股,說明它認為自己的現金流問題隻是暫時的。

中信在這場危機中全身而退,貝爾斯登的股東們卻不得不繼續努力想辦法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其中高價增持貝爾斯登股票的億萬富翁喬·劉易斯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表達了自己對收購計劃的強烈不滿,他還在自己所提交的報告中稱“自己將采取行動來保護投資的價值”。

在貝爾斯登股東們的強烈抗議下,摩根大通最終讓步,將收購價從每股2美元提高到了10美元。摩根大通的這一舉動消除了收購計劃翻盤的最後一絲可能。

人們都應該明白,在摩根大通收購了貝爾斯登之後,就不會再保留其原有的品牌,而作為華爾街第五大投行的貝爾斯登就此謝幕了。

2008年3月20日,戴蒙親自前往貝爾斯登的辦公室,他在那裏發表了45分鍾的演說。這是一個入侵者懇請一群束手待俘的落難者接納自己,同時,戴蒙還表示自己將在完成收購之後展開裁員行動。

束手的房貸巨頭

在華爾街,“貝爾斯登”颶風剛刮過,新的颶風又來襲。而在這次新颶風中瑟瑟發抖的卻是美國兩家房貸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別成立於1938年和1970年,屬於由私人投資者控股但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機構,其主要業務是從抵押貸款公司、銀行和其他放貸機構購買住房抵押貸款,並將部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後打包出售給投資者。兩家公司是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主要資金來源,所經手的住房抵押貸款總額約為5萬億美元,幾乎占了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總額的一半。。

由於涉嫌虛增資產,稱霸一時的“兩房”開始麵對被政府接管的命運。而這一次的接管是政府自3月援助貝爾斯登之後的又一次救援計劃,而這次也是美國金融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救援”。

自從雷曼雷曼兄弟公司是為全球公司、機構、政府和投資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務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通過其由設於全球48座城市之辦事處組成的一個緊密連接的網絡積極地參與全球資本市場,這一網絡由設於紐約的世界總部和設於倫敦、東京和香港的地區總部統籌管理。

1850年,雷曼兄弟公司在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成立。2008年9月15日,由於受次貸危機影響,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申請破產保護。打出報告,向美聯儲披露自己的資金困境之後,“兩房”一直以來都飽受資金的困擾,而市麵上關於這兩家機構即將破產的報道也接連不斷。雖然“兩房”始終向外界聲稱自己公司內部運營良好、資金充足,但是“兩房”的實際困境在美國財政部委托摩根士丹利的調查中顯露了出來。在調查中,美國財政部發現“兩房”使用了“會計方法”來誇大自己的資產價值。得出這一結論之後,美國財長保爾森便積極地使用了國會的授權,著手於進行對“兩房”的接管工作。

不久之後,美國財長保爾森、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局長洛克哈特、房利美CEO穆德和房地美CEO塞隆等人於華盛頓召開了會議。在這次會議中,穆德極力地表示自己的公司運行狀況好於房地美,他還向美聯儲及美國財政部承諾籌集所需的資金。但是,穆德的這一舉動並沒有阻止接管計劃的推出。在這次會議的第二天,房利美和房地美便同意了政府提出的接管援助計劃。

金融風暴前的華爾街在布什政府推出這一援助計劃之前,美國財長保爾森便已經與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等就此事進行磋商,這兩位總統候選人對於政府出麵接管的計劃表示支持。盡管關於接管的洽談工作是秘密進行的,但市麵上早已經開始流傳出“兩房”將被政府接管的消息,於是房利美的股價跳水32%,而房地美股價跳水27%。

事實上,就“兩房”自身的運行狀況而言,接管工作展開得似乎為期過早。在8月下旬,花旗、美林及高盛等投行紛紛公布了關於“兩房”運行情況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兩房”運營資金充足,能成功為到期債券融資。

但是美國財務部的出發點在於:市場的信心危機推動了“兩房”借貸的成本,而抵押貸款利率也隨之提高。在這種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很多外資大股東都呈現出減持其債券的趨勢。而且,“兩房”股價大跌,市值也迅速縮水。2008年6月底,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價分別下滑66%和69%。而自2007年年底,房利美市值由389億美元下滑至76億美元,跌幅為805%;房地美市值由220億美元下滑至33億美元,跌幅為85%。此後連續一年的虧損,致使兩家機構的資金被吞噬一空,從以上數據分析,接管工作是勢在必行的。

對於美國政府開展的接管計劃而言,“兩房”的股東所受到的衝擊是最大的。

很顯然,如果美國政府采取注資的方式,“兩房”股東的股份將被大量稀釋,這會使很多持有兩家股票的投資者損失慘重。而且,在“兩房”的內部,隻有一部分債券持有者和優先股的股東才會得到一定的保護。

政府的這項援助計劃,事實上就是將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美元花費在金融巨頭的身上,而且,這一次的救助計劃很可能比上一次拯救貝爾斯登的花費更高。

美聯儲對於美國市麵上發出的各種聲音並沒有太多的顧慮。2008年的9月7日,美國財長保爾森宣布,政府接管陷入困境的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當這一消息傳出時,還附帶著保爾森財長痛下決心的場麵,美國媒體稱:保爾森向“兩房”的高層直接下達了接管的命令,沒有給對方留任何說“不”的機會。

事實上,在考慮是否接管“兩房”的這一問題上,保爾森也陷入了重重的矛盾之中,如接管措施的實施以及放任自流後的美國處境等具體的問題。根據國會授權,財務部有權利動用政府資金來實施救援計劃,但是對保爾森來說,他寧願永遠不動用這一權利。讓保爾森痛下決心的,正是摩根士丹利調查發現的“兩房”會計問題。

在援助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保爾森最為擔憂的是房地美對“緩衝資本”的記錄和處理方式。雖然,之前管理者是允許“兩房”持有“緩衝資本”的,因為這些“緩衝資本”可以在關鍵時刻彌補經營上的損失。但是,房地美高層為了擴大“緩衝資本”,而用這些錢購買了不少與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證券。而直至援助計劃實施,房地美仍然未在企業賬目中寫下“緩衝資本”的損失一項。顯然,“兩房”的會計製度存在著漏洞,這是保爾森所要麵對的棘手問題。

在美國財政部援助“兩房”的計劃實施之後,輸贏已經寫在了美國人的心中。

第一個贏家——債券天王格羅斯。格羅斯麾下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持有“兩房”的債券多達5000億美元,而當“兩房”陷入了危機的時候,他就警告美國財政部:如果不注資援助“兩房”,金融海嘯即將席卷美國甚至全球。

第二個贏家——中資銀行。自2007年發生了次貸危機後,雖然中資銀行開始減持“兩房”債券,但是,直至2008年6月末,它仍然持有240億美元的“兩房”債券。當美國財政部接管“兩房”之後,便極大地減少了這些債券的不確定性。

第三個贏家——被罷黜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執行長。對於這兩位執行長而言,雖然他們被掃地出門,但是聘用合同仍然要延續到2008年11月4日。即使到了那時他們要丟掉飯碗,仍然可以分別獲得900萬和1400萬美元的“分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