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院前急救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2 / 3)

急救倫理素質和急救技能素質一樣,都是急救醫務人員業務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5]。要通過開展“溝通技巧”、“團隊配合”、“幸福感”等培訓,對急救工作的屬性要求,發揮團隊的力量,增加做好工作的信心,以及調整工作心態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特別是通過開展“創傷救治”模擬場景培訓,模擬開放性氣胸、腹部開放傷腸外露、嚴重呼吸困難等創傷場景,讓職工在模擬現場開展問診、體檢、輔檢、救治、搬運等強化訓練,熟悉不同病種特殊場景的工作流程,進行角色互換“做一次病人”的體驗等,幫助職工從細處著手,最大限度減少傷病員二次損傷,從而重視病人的感受,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突出對患者關愛之情[6]。此外,通過開展急救員培訓,軍訓,“學雷鋒見行動”,“比一比賽一賽”,評選崗位標兵、服務明星等活動,不斷提升職工的綜合素質,激勵職工在崗奉獻。

素質提升,能進一步帶動和促進院前急救質量的提升。2013年中心35名急救醫生收獲了“生命之星”勳章。得到獎牌並非易事,一顆星就代表成功救治了一名猝死病人。

2.把人文關懷同提高員工職業素養結合起來

醫學的倫理基礎是為患者服務,離開這一點,離開人文關懷,醫學的科學價值就會失去根基。人文素養對醫務人員來說是不可或缺的[7]。要注重職工細小環節上的人文精神培養,使人文關懷成為急救人職業素養不可或缺的要素。

開展“120文明之路”一線風采攝影展,自導自拍《急救‘心術’》微電影,“真情與感動”難忘的醫患故事征集,自編自演小品《我是120》、《我要上前線》,以及《天使的翅膀》小合唱與詩朗誦等形式,引導人的思維、陶冶人的情操,凝聚人的智慧,調動人的積極性。讓職工把個人目標融入中心的發展目標之中,同心同德,凝聚成一股合力,發揮出整體優勢[8]。對病人推行並豐富“三明白”(病情診斷、用藥治療、收費項目標準明白),“三主動”(主動配合、主動服務、主動抬擔架),“五到位”(安全駕車、出車檢查、車輛整潔、急救配合、文明服務到位)等特色服務舉措,創建“120——有求必應”、“溫暖回家路,愛酒城際間——黨員長途轉運班組“等富有人文關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服務品牌。

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使急救人員對病人一視同仁,不分高低貴賤。無論“三無”病人還是流浪漢或是酒醉病人,不管收不收得到費,無論上班還是已經下班,職工從思想上達成了共識——既然選擇“120”就意味著服從指揮,意味著必需辛勞和奉獻。在1月份大雪、2月“春運”高鋒、3月“學雷鋒”、夏季“戰高溫”期間,通過開設“春運保障班”、“行知救護班”,組織誌願服務隊,積極應對呼叫救護車難的矛盾,確保市民最需要時能夠出好車,社會反響良好。

3.把強化社會責任同樹立急救新風尚結合起來

院前急救要科學發展,不僅需要承擔起公益性的社會責任,還需加強與社會各屆的交流溝通,贏得百姓的理解、支持與配合,確保院前急救和諧穩定發展。

為了貼進社會發展的需要,貼進百姓健康的需求,要建立多種途徑搭建平台,通過參加應急演練,為市民培訓急救知識和技能,參與各類服務性急救保障服務等,展示急救的公益形象;開展“危機時刻請記得我——120”走進直播室活動,請市民“走進120,體驗120”市民體驗日活動;邀請市人大、市政協、市民道德巡訪團、市總工會、團市委、市誌願者協會等來中心調研走訪活動等,廣泛傾聽領導和市民群眾對急救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共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更好地向社會提供公平可及的院前急救服務。同時,要通過主動邀請市民、記者跟車體驗,與急救人一起並肩作戰,懂得作為一名急救人的社會責任和必備素質,在相互增進了解時,取得理解和支持,共同為人道救助開辟出“綠色通道”,伸出援助之手。

各大媒體多次報道急救人的優秀事跡:破窗而入搶救輕生女子;跳下泥坑搶救生命垂危患者;動車停歇5分鍾內“一針”挽救患兒;爬惠山冒雨抬下180斤重的病人……急救的人文關懷處處充滿著向善的力量,人與人之間,急救人與社會、服務對象之間也因此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