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衛生與醫院管理
作者:劉蓉 王林 錢興才 俞蓁
摘要:本文以營造急救人文環境為出發點,結合院前急救工作實際,圍繞強化生命意識教育,培育急救特色的人文精神;熏陶職業素養,倡導行知合一的人文關懷;激發自我教育潛能,營造精神家園的人文需要等方麵,在院前急救文化建設上進行了有益性的探索和實踐,為院前急救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院前急救文化建設人文環境行知合一人文精神人文關懷
院前急救工作是社會應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應對突發意外傷害事件及疫情逐年增多,對人類社會及生命構成很大威脅[1]。院前工作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和政府部門的重視,院前急救職責和作用也倍受各方關注和矚目。
在發展建設中,無錫市急救中心不僅逐步完善現代化的急救體係裝備建設,更加注重營造富有急救行業特色的人文環境。圍繞強化生命意識教育,積極培育急救人文精神;熏陶職業素養,倡導行知合一人文關懷;激發自我教育潛能,營造精神家園人文需要等方麵,為院前急救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先後被評為“全國衛生醫藥先進單位”、“全國抗震救災工人先鋒號”、“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稱號。群眾對“120”的滿意度保持在95%以上。
一、強化生命意識教育,培育急救特色的人文精神
1.院前急救工作特點
院前急救工作的突出特點是時間上不確定性,地域上的廣泛性,工作上的被動性,應對上的長期性。這就要求院前急救長備不懈,隨時能應對,拉得出、應得上、救得好;要求醫護人員須用最短的時間到達急救現場,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的生命,在短時間內作出正確的決策[1]。
2.開展生命意識教育
為確保中心具備搶救生命、處置突發事件和應對重大災害的救援能力,中心在對職工開展教育時,著重開展生命意識的人文培育。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反映了人類對生命的根本態度[2]。從引入理念到團隊意識培養,從自我提高到創造交流的平台,開創了實踐急救人文教育新模式。不僅邀請享有一定威望的專家來中心做“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職業道德”等係列講座,在傳統文化和職業使命的熏陶中,讓職工理解生命與天、物、人、我四者之間的關係,追求與社會,與自然,與他人和諧相處,並進而知行合一,立己立人。
3.注重急救理念培育
通過“我在急救路上服務理念”的表達,讓不同崗位、不同工作年限的普通職工積極參與,講述點滴體會和感受,並不斷自我完善、自我修整提高,牢固樹立“病人生命第一”的理念,建立起“四得”(服務的承諾要記得,病人的意見要聽得,病人的困難要幫得,受了委屈要忍得)的職業準繩,明晰急救人“敬畏生命、用心服務、普濟眾生”的核心價值觀。
在實際工作中,凡急救發展中遇到阻力和難題,急救工作中遇到困惑,與病家發生衝突矛盾等,領導和職工們都會在一起分析思考:是否有背於“病人第一”的宗旨,以此理清思路,達成共識。突破各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阻礙,化解各種醫患矛盾問題。實踐證明,急救精神一旦形成,就會以其特有的導向、激勵、凝聚、塑造等功能,通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活動載體,在急救職業道德的培育和形成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並內化為他們堅強的精神力量[3]。
二、熏陶職業素養,倡導行知合一的人文關懷
在急救理念和精神支撐下,還需不斷熏陶自身的職業素養,去為病人解除病痛,去幫助他們解決心理焦慮,去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把人文關懷的理念和價值觀,變成為行知合一的自覺行動,需要在三個結合上下功夫。
1.把滿足病人期望同提高員工素質結合起來
由於院前急救固有的風險性,病人病情變化快[4],急救環境的特殊,急救醫療服務沒有達到傷病人員及其家屬的期望值,則會必然引發誤解而產生醫患矛盾[5],因而對急救服務的要求更高。加之危重患者急救時間的緊迫,所以對急救服務細節的要求也不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