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竹枝詞與巴渝舞有著重要聯係
在上古社會,“巴渝舞”是以原始巫術形式出現的,是一種用來驅魔、祈禱狩獵成功的儀式;在武王伐紂和漢高祖堪定三秦時,又作為軍樂功績顯著,受到官方的重視和推崇,所以才源遠流長的傳播下來。
史料中多處記載,巴人的首領廩君是白虎的化身,白虎為西方之神,主殺伐,驍勇善戰的巴人,在古代中國曆代王權更替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尚書·牧誓》中記載周武王滅商的牧野之戰“巴師勇銳, 歌舞以淩殷人, 前徒倒戈, 故世稱之日‘武王伐封,前歌後舞’也。” [3]這裏的舞,就是後來一直流傳的巴渝舞,也是戰舞,打仗之時,號角齊鳴,跳孔武有力的戰舞,對鼓舞士氣有著重要作用。
漢代時,高祖劉邦被項羽封於巴蜀之地的漢中做了“漢中王”,在高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蜀軍發揮了重大作用,對於巴渝舞也是相當重視,顏師古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載“巴渝之人, 剛勇好鬥, 初高祖用之這克平三秦, 美其功力, 使樂府習之, 因名巴渝舞也。” [4]《晉書·樂誌》對此亦有記載“高祖樂其猛銳,數觀其舞,後使樂人習之。間中有渝水,因其所居,故名《巴渝舞 》。” [5]
這種巴渝舞在表演時表演者要著戎裝舞幹戚, 在鼓聲震天的氣氛中, 再伴之以極大規模的歌曲詠唱, 出現“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穀為蕩波”的壯觀場麵。宋代高承在《事物記源》中寫到“見有巴渝之舞,巴渝之歌者舞者,執長柄獸皮鼓,以鞭擊之,後有盾”我們依此能大略的勾勒出巴渝舞表演時的畫麵——在視覺上色彩性強,比較豐富,表演者紋麵,即:鼓者、舞者在臉上畫臉譜,塗抹顏色,很是恐怖,鼓者手持長柄獸皮鼓,用鞭擊之;在聽覺上有極大的衝擊力,其鼓聲之大,節奏之鮮明,舞蹈之壯觀,足以使人膽戰心驚。[6]
而竹枝詞,一般被學界認為是巴渝舞的和歌,因為古代社會官方對於巴渝舞的推崇,使得竹枝詞有了成長的土壤。戰國時期,巴民族的民間歌曲“下裏巴人”(竹枝子),在楚國鄭都(今湖北江陵)備受人們歡迎,“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傳為楚國的鄉土歌曲, 並直接影響到巴渝農村的“蔣草鑼鼓歌”。而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詩“ 萬裏巴渝曲, 三年實飽聞。”,更是刻畫了竹枝詞在古代的廣泛傳唱狀況。這種獨特的一人領唱眾人合唱竹枝的形式至今依舊存在,巴人手拉手跳擺手舞,唱擺手歌(竹枝)來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竹枝詞已經成為巴渝人祭祀祖先,頌歌對生活美好期盼的一種抒發。
總之,竹枝詞作為一種詩體,它和巴渝地區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信仰,風俗習慣等,有著根深蒂固的血緣關係。
參考文獻:
[1] 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誌校補圖注》[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75
[2] 範曄撰、李賢注.《後漢書.西南夷列傳》[A],上海:中華書局,1962:1719
[3] 李民、王建校注.《尚書譯注》[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83
[4]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司馬相如傳》[A],上海:中華書局,1962:2983
[5] 房玄齡.《晉書·樂誌》[A],上海:中華書局 1962:3191
[6] 王丹.《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再生——以《巴渝鼓舞》探微為例證》[J]《藝術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