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腎髒疾病治療中的再認識(2 / 3)

3 VEGF用於腎髒疾病治療性血管再生的思考與再認識

3.1 腎髒疾病血管新生的生理病理複雜性

慢性腎髒疾病的治療性血管新生主要是指腎小球毛細血管團的功能恢複,應該包括血管以出芽生長方式生出毛細血管(即Angiogenesis)、內皮祖細胞形成的血管(即vasculogenesis)和已存在的不完整毛細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的再恢複。治療性血管再生是一個生理病理現象複雜的過程,VEGF誘導血管發生受到諸多生長因子及其受體、細胞外基質和細胞粘連分子的調節,除VEGF外,目前已知的調節血管生成的內源性因子有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肝細胞生長因子、前列腺素E2、血小板源性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血管生成素白介素-8等十餘種。僅就已知的生理性毛細血管生成首先是VEGF誘導胚外中胚層來源的血島外層的前體內皮細胞(成血管細胞)分化為內皮細胞,並使其在起初無血管組織增殖,形成原始的管狀網絡結構;接著,原始的管狀結構通過血管擴張發生重構,使內皮細胞與血管平滑肌細胞、周圍的基質互相連接形成分枝狀的成熟血管,此過程參與的細胞因子為VEGF和ang-1;當血管處於不穩定狀態時,其開始退化或出芽,是否出芽或退化,由VEGF決定,當有VEGF存在時,血管會出芽;反之則會退化。在腎髒的病理狀態下,大量的細胞外基質的存在與利用、炎症狀態、各種與血管生成有關的因子水平的控製,都將是治療性血管生成過程中研究的問題。

3.2 腎髒疾病新生微血管的結構、功能

治療性血管再生目的是獲得有穩定結構和正常功能的微血管,腎髒毛細血管是內皮有孔的毛細血管,其不同於機體大多數組織的毛細血管,使用目前毛細血管新生方法能否生成具有這種特殊結構和長期穩定功能的毛細血管,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了解腎髒血管生成的特殊環境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課題。

3.3 腎髒疾病治療性血管再生的方法學認識

盡管腎髒的血管再生有幾個途徑,目前主要方法以VEGF誘導血管再生為主。外源性注射VEGF Yukinari Masuda等[15]已經做了較好的嚐試,但是注射外源性VEGF蛋白具有一定的缺陷:①半衰期短,進入體內容易被降解,要達到應有的效果必須不斷地注射。 ②外源性蛋白易引起機體免疫反應,二次注射可能被抗體中和。③靶向性差,蛋白隨血液遍及全身,可能到達靶組織的量極少。④副作用較大,VEGF在癌症組織中表達較高,為癌症血管形成所必需,其有可能誘導正常組織向癌組織轉化。因此,以質粒或病毒載體攜帶外源VEGF基因在病變組織中的表達解決了蛋白所具有的缺陷。Wang等[17]以質粒為載體攜帶外源基因VEGF,在大鼠心肌缺血模型中表達VEGF蛋白,促進了心肌缺血部位的毛細血管的生成。Nikola Arsic等[13]以腺病毒為載體介導VEGF在肌肉和心髒中表達蛋白,促進了該組織血管的修複,效果明顯,表達的蛋白在其他組織中沒有發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蛋白治療的缺陷,其也為VEGF在腎髒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4 結語

慢性腎髒病是一大類不斷以腎髒纖維化進展、最終到達終末期腎髒病的疾病,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的諸多治療方法還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治療性血管再生已在其他相關領域取得令人振奮的成果,盡管在腎髒病過程中血管再生存在著諸多未知數或已知的副作用,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會出現光明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王冬,葉星沈. 缺血性疾病與治療性血管再生[J]. 基礎醫學與臨床,2004,24(3):245-249.

[2] Ferrava N,Henzel W. Pituifary follicular cells secrete a novel heparin- binding growth factor specific for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 Biochem Biphys Res Commua,1998,161:851-858.

[3] Napoleone Ferrara. The biology of VEGF and its receptors[J]. Nature Med- ice,2003,9(6):669-676.

[4] Sara M,Weis. Pathophys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VEGF induced vascular permeability[J]. Nature,2005,437(22):497-504.

[5] Bieke F,Schrijvers. The rol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in renal Pathophysiology[J]. Kidney International,2004,65:200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