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宮頸上皮內瘤變LEEP標本切緣828例臨床病理分析(1 / 3)

[摘要] 目的 探討術前多層螺旋CT檢查對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手術的指導意義。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期間,30例原發性腹膜後腫瘤的術前多層螺旋CT影像學及手術資料。結果 術前CT檢查提示侵犯大血管、周圍髒器及輸尿管分別為5例、5例和6例;術中證實為5例、6例和6例。術前CT檢查診斷大血管、周圍髒器及輸尿管有無侵犯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60%、92%,83%、100%,83%、96%;30例患者均在CT影像學資料指導下順利完整切除腫瘤。結論 術前多層螺旋CT檢查能為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手術方案的製定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 血管; 輸尿管; 多層螺旋CT

[中圖分類號] R73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28-02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PRT)是一種少見的來源於腹膜後間隙的腫瘤,早期不易發現,難以診斷,治療困難,療效較差。目前,手術仍為治療PRT最佳方法,能否完整切除腫瘤關係到患者的預後,而術前影像學資料對製定手術方案尤為重要。本文對我院2005~2008年30例PRT術前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檢查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對手術處理的指導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從2005~2008年30例PRT,男14例,女16例,年齡18歲~76歲,平均46.8歲。30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無死亡病例;術中出血100~8000mL,平均1475mL。其中惡性腫瘤20例,包括平滑肌肉瘤5例,脂肪肉瘤4例,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3例,高分化腺癌2例,胃腸外胃腸間質瘤2例,淋巴瘤1例,纖維肉瘤1例,惡性副神經節瘤1例,惡性畸胎瘤1例;良性腫瘤10例,包括神經鞘瘤4例,畸胎瘤2例,節細胞神經瘤2例,脂肪瘤1例,淋巴管瘤1例。30例患者均行MSCT檢查,腫瘤大小27mm×27mm×22mm~140mm×130mm×100mm,臨床上主要症狀有腹部包塊,腹痛,腹脹和腰部脹痛。

1.2 掃描儀器及方法

全組病例術前1~7d(平均3d)行MSCT平掃及三期強化掃描。MSCT掃描采用GE Light Speed QX/i螺旋掃描機,掃描條件:120kV,350mA。平掃:采用螺旋方式掃描,準直為0.625mm×64,層厚5mm,重建間隔5mm,螺距為1.5~2.0mm。增強掃描:所用對比劑為碘帕醇(300mg/mL),劑量為1~2mL/kg,采用高壓注射器肘靜脈團注,注射速率3~3.5mL/s,掃描方式同平掃。掃描方法均為平掃+雙期增強掃描,掃描時間由smart軟件檢測,動脈期20~30s門靜脈期65~70s,腎髒功能減退者需要延遲掃描。數據采集後在AW 4.1工作站處理。

1.3 觀察指標

根據MSCT增強的動脈期和靜脈期觀察腹腔內和盆腔內的大血管、周圍髒器及輸尿管之間的關係。將腫瘤與血管接觸麵積為血管周徑的1/2以上視為腫瘤侵犯血管[1];腫瘤與周圍髒器界限不清或呈浸潤性生長,周圍髒器受壓或變形;腫瘤與輸尿管之間界限不清,接觸麵輸尿管狹窄,上端擴張,分別視為腫瘤侵犯周圍髒器和輸尿管。術前MSCT檢查提示大血管、周圍髒器及輸尿管受侵犯者分別為5例、5例及6例。侵犯腸係膜上動脈1例,右腎動脈1例、門靜脈1例,脾靜脈1例、腸係膜上靜脈1例;侵犯結腸2例、回腸1例、空腸及大網膜1例、脾髒1例;右輸尿管4例、左輸尿管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