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肝硬化並發上消化道出血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我院2001年2月~2009年6月肝硬化並發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4例,隨機分為藥物治療組(常規治療+抑酸劑奧美拉唑注射液組)與對照組(三腔管治療組)各42例,分析比較肝硬化並發上消化道出血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總效率為76.1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4.7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藥物治療; 三腔管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34-02
肝硬化晚期患者的主要並發症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數小時內失血量可超過1000ml或循環血容量的20%[1],病情凶險,出血量大,迅速,並發症多,病死率高。本文對我院2001年2月~2009年6月肝硬化並發上消化道出血84例患者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旨在探討肝硬化並發上消化道出血的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1年2月~2009年6月肝硬化並發上消化道出血84例,隨機分為藥物治療組42例(常規治療+抑酸劑奧美拉唑注射液組)與對照組42例(三腔管治療組)。其中治療組42例中男20例,女22例,年齡25~72歲,病程3d~3年,血紅蛋白>70g/L 24例,
70g/L 20例, 1.2 治療方法 分為藥物治療組和三腔管治療組。藥物治療組給予垂體後葉素0.2U/min,硝酸甘油及生長抑素常規用藥;洛賽克40mg,靜脈注射,每12小時一次,3~5d後改口服。三腔管組設立為對照組:三腔管氣囊壓迫止血,每12~24小時放氣1次。 1.3 療效評定標準 以嘔血,黑便停止,血壓、脈博穩定,糞便顏色轉黃,潛血試驗陰性,胃管內抽出胃液清亮無血跡為標準。顯效:24~48h達標,有效:49~72h達標,無效:>72h未達標。總有效為顯效+有效[1]。 出血停止指標:治療後患者血壓、心律穩定,BUN、HB值穩定,腸鳴音正常,大便由黑轉黃。止血失敗:治療24h後胃管內仍有新鮮血液吸出、3d後仍有嘔血,或腸鳴音亢進及稀糊黑紅色便。再出血:指停藥48~72h內再次出現嘔血、稀糊黑紅色便或胃管中吸出血液。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治療前後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治療有效率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效率為76.1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4.75%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2.2 兩組止血率與再次出血率比較 治療組初次止血率(90.48%)優於三腔管組(71.43%),差異有顯著性(P 2.3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組住院天數小於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肝硬化合並上消化道出血病程長,發病急驟,病情危重,發展迅猛、變化快,如不及時控製會誘發感染、肝性腦病、休克而危及生命,死亡率在30%~70%。肝硬化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通常有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源性潰瘍、門脈高壓性胃病、急性胃粘膜病變、胃炎、返流性食管炎等[1]。 垂體後葉素非選擇性地使內髒血管平滑肌收縮,對脾動脈和腸係膜動脈具有顯著的收縮作用,減少進入門脈的血流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生長抑素其機製主要為選擇性直接作用於血管平滑肌,使內髒血管收縮,減少內髒循環血量,從而降低門脈血流量及門脈壓力,減少側支循環的血流量,降低食管曲張靜脈內的血流量和壓力,增加內髒血管對縮血管物質的敏感性,間接地阻斷血管擴張,使內髒血管收縮,血流量下降;減少胃粘膜血流量,短期使用幾乎沒有嚴重不良反應[2-3]。 三腔二囊管壓迫術在搶救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中仍為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保持三腔管氣囊內有效壓力是止血成功的關鍵。常規上三腔管壓迫期限一般為72h,但出血不止亦可適當延長。昏迷患者可將氣囊放氣後,繼續保留三腔管以便從胃管內注入高熱量的流質飲食和藥物。注意流質飲食和水溫不宜過熱,以免引起黏膜再次出血。但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中,三腔二囊管的氣囊壓迫僅是一個臨時性止血措施,而不是最後的治療。氣囊壓迫止血效果肯定,但缺點是患者痛苦大,並發症多。由於不能長期壓迫,停用後早期再出血率高。鑒於近年藥物治療和內鏡治療的進步,目前已不推薦氣囊作為首選止血措施[4、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效率為76.1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4.75%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綜上所述,奧曲肽和生長抑素等藥物治療肝硬化並發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較好,療效優於單用三腔二囊管治療,值得臨床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 陳翅.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J]. 江西醫藥,2008,43(5):440. [2] 李蕾. 肝硬化並發消化道嚴重出血28例診治分析[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誌,2007,10(10):1187. [3] Groszmann RJ. Garcia Tsal G,BoschJ,et al. Beta-blockers to prevent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J]. N Engl J Med,2005, 353(21):2254-2261. [4] 吳裕折. 生長抑素治療上消化道出血進展[J]. 中華消化雜誌,1997, 7(1):45. [5] Ue Franchis R Evolving consensus in portal hypertension. Report of the Baveno IV consensus workshop on methodology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in portal hypertension[J]. Hepatol,2005,43(1):167-176. (收稿日期:200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