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產和進口氯吡格雷對PCI術治療中的效果比較(1 / 2)

[摘要] 目的 觀察中醫口服湯藥加灌腸的下法治療中風急性期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臨床確診的中風病急性期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在西醫常規保守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口服中藥湯劑加灌腸;對照組30例,單純采用西醫保守治療。兩組治療前後分別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觀察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治療2周後的臨床療效評分顯著降低,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關鍵詞] 中風; 下法; 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25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54-02

中風又名腦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為症狀的一種疾病。近年來有大量的學者運用瀉下法治療中風病急性期取得了滿意的療效[1-8]。筆者用口服中藥湯劑加灌腸的下法治療中風急性期患者,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均為2007年3月~2009年9月住院的中風患者。入院2h內據臨床症狀和頭顱CT診斷為腦出血或腦梗死,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45~75歲,平均57.5歲;平均病程23天;其中腦出血13例,腦梗死17例;神智清楚9例,腦出血與腦梗死伴意識障礙各3例。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45~75歲,平均57.5歲;平均病程23d;其中腦出血11例,腦梗死19例;神智清楚9例,腦出血與腦梗死伴意識障礙各2例。治療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病種、病情程度、伴發病積分及既往史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西醫常規治療:所有病人均根據病情給予甘露醇脫水、改善循環、吸氧化痰、控製血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治療組加用口服湯藥加灌腸治療。選方:鎮肝熄風湯合大承氣湯加減。方藥組成:天麻15g、雙花(後下)15g、淮牛膝20g、生白芍15g、代赭石(先煎)20g、玄參10g、龜板(先煎)20g、大黃(後下)10g、芒硝(衝服)10g、枳殼10g、厚樸20g、遠誌15g、石菖蒲20g、羚羊角(衝服)10g。服藥方法:水煎服,兩天1劑,1日4次,每次100~200mL,口服,不能口服者鼻飼。以上方1劑量保留灌腸,每天早上1次。臨床根據病情和大便是否幹結等情況,以上方為基礎隨症加減。對照組口服西藥治療便秘,服用西藥果導片0.2g,每日1次。兩組均以28d為1個療程,結束後觀察療效。

1.3 療效標準

(1)基本治愈:症狀及體征消失,基本能獨立生活;(2)好轉:症狀及體征好轉,能扶杖行動,或基本生活能自理;(3)未愈:症狀及體征無變化。

2 結果

見表1。

3 討論

中風主要是氣血虧虛、肝腎陰虛複又飲食不節、憂思惱怒、房勞過度等,導致機體氣血運行受阻、陰陽失調而發為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氣血、肝腎虧虛為本虛、痰瘀閉阻為標實。薑鴻雁[9]認為痰熱是中風急性期的主要矛盾,痰熱鬱阻導致腑氣不通,所以此時患者多伴見大便秘結。馬春等[10]認為腑氣不通在中風病中,既是誘發因素,又可作為一種病理狀態持續存在於病變過程中,影響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