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過對手術室護理風險因素的分析,製定相應的防範措施,控製或降低手術室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方法 分析手術室護理風險存在的因素,重視風險教育與防範,針對性地製定防範措施。結果 有效減少了不良事件及醫療糾紛的發生,和諧了護患關係。結論 科學的風險管理和防範措施,是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關鍵,是確保護理安全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 風險因素分析; 防範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66-02
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部門,是承擔疾病搶救、手術的重要場所,其特殊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及跨部門多學科的相互協作,團隊成員的多樣性、複雜性,手術和麻醉的不可預知性等諸多因素決定了手術室是一個高風險科室。 隨著我國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法律知識的普及和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以及新技術、新設備、新療法、新術式的不斷湧現,手術和手術風險也日趨增加。在醫療護理糾紛呈上升趨勢的情況下,為了控製或降低手術護理風險的發生、提高手術護理安全係數,現就手術室護理風險因素加以分析,以便在今後的工作中注意防範。
1 手術室的風險因素
1.1 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造成的風險
①接錯患者,開錯手術部位。②給錯藥,輸錯血及液體。③手術用物丟失、不完整、遺留體腔或切口。④手術時體位安置不當導致壓瘡、神經損傷及墜床。⑤手術標本遺失或弄錯。⑥手術物品準備不足,器械性能不好延誤手術。
1.2 管理方麵造成的風險
①醫院人事製度改革,導致人員流動性增加。如聘用製護士比例日益增加,護士年輕化,造成手術室人員經驗不足或技能不高[1]。②製度建立後不嚴格執行或以經驗代替製度,導致製度形同虛設。③培訓製度落實不力,導致操作失誤,造成嚴重後果。如帶教失控造成未經滅菌器械用於手術等[2]。④物品和設備沒有定期檢測、使用不當,嚴重影響手術質與量。
1.3 環境因素造成的風險
①護士心理壓力過大,長期超負荷工作。隨著外科醫學技術的發展,高難度、複雜的手術越做越大,手術時間長,以及危重病人的數量越來越多,使手術室護士常年處於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中,導致身心疾病。②工作環境中存在殘餘的吸入麻醉藥、低濃度的化學消毒劑,醫療儀器產生的電離輻射,手術中X線攝片,手術中電刀切割組織產生的煙霧,關節置換術中使用的骨水泥等均對人體有一定的損害。③手術室空氣潔淨度不達標造成手術感染。如濕式清掃措施未落實,參觀手術人員太多,在手術間折疊或抖動敷料,空氣淨化係統未定時清潔、檢修等。④工作人員的意外傷害。如手術中刀、剪、針、鉤等在傳遞中極易損傷自己和他人,導致血源性疾病的感染。
2 手術室風險的防範措施
2.1 預防手術病人及部位錯誤
許多醫院為預防手術錯誤,進行了多方麵探討和實踐。李柳英等[3]報道使用錄有病人手術信息的手腕牌,手術部位使用不脫色劃線筆打鉤或做標記,使用“手術病人接送卡”“手術病人術前核對表”。嚴格執行手術病人查對製度。根據手術通知單和病曆核對病人床號、姓名、性別、年齡、診斷、手術名稱、手術部位(左、右)、術前用藥、藥物過敏試驗結果及配血報告。把好“四關[4]”:①接病人之前與病房護士查對。②進入手術間之前,與巡回護士查對。③進入手術間之後,與麻醉醫生查對。④麻醉之前,與手術醫生查對。切皮前暫停一分鍾,主刀醫生、麻醉師、手術護士一起再一次核對手術部位(X線片、CT片、病曆等),無誤後方可進行手術。
2.2 預防用錯藥、輸錯血及液體
術中用藥,巡回護士應仔細核對醫囑,查看藥物過敏試驗,並與麻醉師共同核對藥物後方可使用。搶救時執行口頭醫囑,要複誦一遍無誤後方可執行,並記錄,保留空安瓿以備待查,待手術完畢後方可棄去。手術器械台上采用專用藥杯以免與鹽水等其他液體混淆。需血時,到血庫取血,與血庫工作人員核對無誤後簽名,然後立即回到指定的手術間與麻醉醫生再次核對(交叉配血報告單、血型、血量、有效期、查對血液顏色、質量是否正常)無誤後並簽名方可輸入,並做好輸血記錄,貼在病曆中,並將血袋送回輸血科至少保存一天,統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