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運用Meta分析評價氟比洛芬酯用於國人下肢及腹部手術超前鎮痛的評價。方法 電子及人工檢索萬方數據庫、CNKI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及會議文獻,收集1999~2009年公開發表的關於氟比洛芬酯用於國人下肢及腹部手術超前鎮痛的隨機對照試驗,采用Jadad質量計分法評價納入文獻質量,采用Revman4.2軟件進行分析。結果 最終納入6個隨機對照試驗,總共306例患者。Meta分析結果顯示:(1)術後患者各時點VAS評分:①術後2h患者VAS評分超前組評分低於對照組,鎮痛效果優於對照組,WMD(95%CI)為[-0.51(-0.93,-0.10)];②術後12h患者VAS評分超前組優於對照組,WMD(95%CI)為[-1.81(-3.07,-0.55)];③術後24h患者VAS評分超前組優於對照組,WMD(95%CI)為[-1.01(-1.68,-0.35)];(2)安全性:氟比洛芬酯的主要不良反應為惡心嘔吐,分析結果為兩組患者術後惡心嘔吐發生情況無統計學差異,OR(95%)為[0.99,(0.46,2.15)]。結論 氟比洛芬酯用於國人下肢及腹部手術超前鎮痛效果明確,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關鍵詞] 氟比洛芬酯; 超前鎮痛; Meta分析
[中圖分類號] R9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73-03
術後疼痛是患者和醫生共同關注的問題。良好的疼痛治療可以加速患者恢複,節約住院費用,同時提高患者對醫院醫生的滿意率[1]。超前鎮痛是通過術前采用各種措施來阻滯疼痛刺激的傳導和抑製中樞敏感化。非甾體抗炎藥抑製環氧合酶-2,降低外周和中樞前列腺素的產生,從而降低外周和中樞的敏感化,進而減輕有害刺激引起的疼痛反應[2,3]。氟比洛芬酯是氟比洛芬的前體藥物,由於其特殊的製劑工藝使其可以更快的到達炎症部位進行有效的鎮痛,同時可以減少局部胃黏膜刺激等不良反應。氟比洛芬酯的這種特點使其廣泛應用於圍手術期的鎮痛尤其是超前鎮痛,同時國內許多醫療機構發表了氟比洛芬酯的臨床應用的報道,但是缺少國人應用氟比洛芬酯臨床效果和安全性的係統評價。本文試圖通過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對氟比洛芬酯用於圍手術期超前鎮痛的臨床試驗進行係統評價,以客觀評估氟比洛芬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臨床使用提供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標準
1.1.1 研究設計 隨機對照試驗,無論是否使用盲法。
1.1.2 研究對象 年齡≥18歲,無性別限製;ASA Ⅰ~Ⅲ;擇期行腹部及下肢手術。
1.1.3 幹預措施 試驗組:靜脈注射氟比洛芬酯,其他與對照組處理相同;對照組:予以生理鹽水靜脈注射。
1.1.4 觀察指標 術後患者各時點的VAS疼痛評分;不良反應。
1.2 排除標準
有使用氟比洛芬酯禁忌;術前使用其他鎮痛藥物;患有其他致痛疾病(惡性腫瘤、神經性疼痛等)。
1.3 檢索策略
有兩名評價員獨立使用計算機以氟比洛芬酯和超前鎮痛為檢索詞檢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1995~2009)、萬方數據、維普數據庫,並手工檢索《中華麻醉學雜誌》及會議論文集中的有關文章。
1.4 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評價
納入研究的文獻方法學質量采用Jadad質量計分法。主要標準為:是否采用真正的隨機方法,隨機分配方案是否完善隱藏,是否采用盲法等。
1.5 統計學分析
用RevMan4.20軟件進行分析,根據資料類型選擇合適的效應量和統計方法。(1)觀察資料為分類變量資料時用相對危險(OR)及其95%CI表示;(2)觀察指標為數值變量資料時采用加權均數差(WMD)及其95%CI表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