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維生素K缺乏症的臨床表現及診治、預防方法。方法 對20例確診為維生素K缺乏症患兒的臨床特點作回顧性分析。結果 本組患兒主要為母乳喂養者。臨床主要表現為麵色蒼白、嗜睡或煩躁不安、嘔吐、抽搐、昏迷、注射部位出血、胃腸道出血。結論 正確預防、診斷和及時治療,可提高療效,降低後遺症發生率。
[關鍵詞] 維生素K缺乏症; 診治; 預防
[中圖分類號] R591.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147-02
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由於維生素K缺乏導致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活性低下所致的出血,正確預防、診斷和及時治療可提高療效,減少後遺症發生率。現就我科2001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20例維生素K缺乏症患兒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例患兒中男12例,占60%;女8例,占40%。足月兒16例,占80%;早產兒4例,占20%;發病年齡為7d~3個月。單純母乳喂養16例,占80%;混合喂養2例,占10%;人工喂養2例,占10%。乳母不吃或少吃綠色蔬菜及新鮮水果12例,占60%;病前曾因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應用廣譜抗生素8例,占40%;合並嬰肝綜合征、腹瀉病10例,占5%;20例患兒出生後全部未應用維生素K製劑,占100%;孕母曾服用抗驚厥藥1例,占5%;孕母曾服用抗凝血藥2例,占10%;抗結核藥1例,占5%;本組患兒均無外傷和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1.2 臨床表現
從發病到就診時間
72h 3例,均急性起病。臨床表現麵色蒼白17例,嗜睡或煩躁不安10例,拒奶或嘔吐6例,抽搐5例,前囟飽滿或隆起8例,注射部位出血9例,胃腸道出血7例,腦疝2例,肌張力增高6例,頸強直5例,CT證實顱內出血7例。 1.3 實驗室檢查 血紅蛋白110 g/L 1例;所有患兒血小板計數及出血時間均正常,所有患兒均行凝血係列檢查,,其中凝血酶原時間延長14例,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延長12例,凝血時間輕度延長2例,腎功能檢查均正常。肝功檢查12例中,總膽紅素增高6例,其值為(80~200)μmol/L;間接膽紅素增高6例,其值為(17~32)μmol/L;直接膽紅素增高4例,其值為(35~158)μmol/L。穀草轉氨酶、穀丙轉氨酶均正常。 1.4 治療 住院後即給予維生素K1 5~10mg,連續應用3~5d,對於嚴重出血給予輸新鮮血或血漿10mL/kg,以補充凝血因子,同時糾正貧血,連續1~3d,並選用止血敏、安絡血等止血;同時給予安定或魯米那鎮靜、止痙,對有消化道出血給予禁食,靜脈補液保證生理需要量及補足丟失量,消化道局部給予腎上腺素或其他止血藥物,對並發顱內壓增高、腦水腫、腦疝患兒,靜脈給予甘露醇每次(0.25~2)g/kg,3~6h 1次、速尿、地塞米鬆等治療,合並感染者給予抗生素及支持治療,病情平穩後給予胞二磷膽堿、腦活素等改善腦細胞功能治療。 2 結果 治愈14例,好轉4例,放棄治療1例,死亡1例,占5%,對顱內出血存活6例隨訪6個月~3年,1例出現神經係統後遺症,占45%,主要表現為肢體功能障礙。複查頭顱CT,腦積水1例。 3 討論 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由於維生素K缺乏導致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活性低下,並能被維生素K所糾正的出血。依發病年齡段不同,分為3型:①早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指生後24h以內的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②經典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指新生兒出生1~7d內發生的出血。③遲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指出生後8d,即超過了經典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年齡段發生的出血。早發型罕見,經典型預後好[1],遲發型以突發性顱內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顱內出血發生率為65%~100%[2],死亡率高,幸存者常遺留神經係統後遺症。 由於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15μg/L)比牛乳中低(60μg/L),且主要存在於綠葉蔬菜、蛋黃、魚類等輔食中的維生素K,此年齡往往極少食用,另母乳喂養兒腸道內的主要細菌為乳酸杆菌,該菌不能合成為維生素K,故內源性維生素K也不足。維生素K缺乏時,維生素K依賴因子Ⅱ、Ⅶ、Ⅸ、Ⅹ活性降低導致出血。目前對母乳喂養是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看法頗為一致。發病前服用抗生素,長期消化功能紊亂,先天性肝膽疾病也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和吸收。維生素K的缺乏,係由維生素K的攝取、吸收、生成、利用等複雜的綜合原因所引起。故確診後應立即注射維生素K1 5~10mg,實驗證明,維生素K1應用6h後可製止致命性出血[3]。有嚴重出血者同時給予輸新鮮血或血漿(10~15)mL/kg,以補充凝血因子,能在30min~1h內製止出血[4]連續1~3d,也可給予凝血酶原複合物濃縮劑,30U/(kg·d),連用數日,對有消化道出血應禁食,靜脈補液保證生理需要量及補足丟失量。對顱內壓增高者的治療,一般可在維生素K應用後6~8h給予小劑量甘露醇較安全,且應縮短用藥間隔,避免顱壓波動明顯而致再次出血。 適當的預防措施可以減少甚至避免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發生。所以要從孕母、嬰兒、哺乳母親三個方麵預防:首先從孕期開始,妊娠婦女如長期服用抗癇藥物或其它影響維生素K代謝的藥物,妊娠最後3個月,應每日服用維生素K1 5mg,沒有服藥者可於產前連服維生素K1數日。也可以在妊娠最後3個月期間及分娩前各肌注維生素K110mg;孕母產後要逐漸增加綠色蔬菜及新鮮水果攝入量,尤其是孕晚期,以增加母乳中維生素K的攝入量;純母乳喂養者,母親應口服維生素K1 20mg/次,每周2次。所有新生兒出生後主張以肌肉注射為妥[5]。應立即給予維生素K1 0.5~1mg肌注1次(早產兒連用3d)以預防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嬰兒推薦生後每周1次,口服維生素K11~2mg,至生後3個月[1],分娩後母親口服維生素K1 10mg,隨後每10天1次,共10次,對早產、低出生體重、難產、窒息、肝膽疾病、母服用抗癲癇藥物、抗凝血藥物和抗結核藥物的,生後即肌注或靜注維生素K1 1~2g,連用3d,以後酌情重服或改為口服,每3~4周1次。 [參考文獻] [1] 張會豐,王衛平. 認識和警覺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性顱內出血[J]. 中華兒科雜誌,2003,41(1):5-6. [2] 廖建湘. 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所致顱內出血[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05,20(3):134. [3] 周叢樂,李齊嶽. 新生兒出血性疾病的診斷[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1994,9(4):199-201. [4] 賈當賢. 嬰兒維生素K缺乏症[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1994,9(4):203. [5] 胡亞美,江載芳.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80. (收稿日期:200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