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治療剖宮產產後出血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觀察組32例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出血病例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配對選擇32例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出血病例采用傳統方法治療,作為對照組,在手術時間、產後出血量、產褥病率以及治療效果等方麵對比兩組術式的差別。結果 觀察組病例治療後臨床效果顯著,其手術時間、產後出血量、產褥病率以及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背帶式縫合; 產後出血; 剖宮產
[中圖分類號] R719.8;R714.4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152-02
產後出血是分娩期嚴重並發症之一,是產婦四大死亡原因之首,其發生率為2%~11%,全世界每年有超過125 000名產婦因產後出血死亡。患者出現產後大出血時,怎樣及時、有效的止血一直困擾著廣大產科臨床醫生。為搶救孕產婦生命往往在常規治療無效的情況下行子宮切除術,造成患者完全喪失生育功能,並且由此引起一係列生理上的變化,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選擇一種快速、簡便、有效、適當的處理產後出血方法,一直為廣大婦產科醫生所關注。我院從2005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法治療剖宮產子宮弛緩引起的產後出血3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出血32例為觀察組,年齡21~32歲。均在實施剖宮產術時出現子宮弛緩。經積極輸液、輸血、止血、給予宮縮劑、按摩子宮等治療無效,急行子宮背帶式縫合止血;選取2005年1月以前剖宮產宮縮乏力性出血32例為對照組,兩組在年齡、孕周及孕產次上無明顯差異。所有病例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和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無子宮、附件合並症,新生兒出生體重2700~4800g,剖宮產指征包括重度子癇前期、雙胎妊娠、巨大兒、羊水過多、剖宮產史、前置胎盤、產程延長或停滯,兩組剖宮產指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術中表現為胎盤娩出後即發生大出血,繼而子宮呈“軟袋”狀改變。
1.2 方法
1.2.1 觀察組采用紗布墊壓迫、按摩子宮、藥物治療,觀察5~10min均無效,立即實施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將子宮托出腹腔,雙手加壓按摩觀察出血控製情況,以估計使用此種縫合法成功的可能性。如果子宮出血能被控製,則按如下程序操作[1]:用帶有2號絡製腸線或1號可吸收縫線的70mm圓針,從子宮切口右下緣下方3cm,並距右側縫3cm處穿入子宮。此針在子宮切口上緣上方3cm,並距側緣約4cm(因為子宮上段漸變寬)處穿出。帶針的腸線越過宮底,並壓在距右宮角約3~4cm的宮底處。被送到後側的針線在與前側進針點同一水平處垂直地穿入子宮後壁。由助手盡力壓迫,幫助拉緊腸線,從後壁在與右側相應的標誌處穿出。穿到後方的腸線像右側一樣垂直地繞過宮底與前方,壓在左側宮底,並將針線在與右側相對應處穿入宮腔,再在前方距切口左下緣下放3cm處出針。用兩手加壓拉緊腸線兩端,盡可能避免損傷而達到加壓目的,在這樣的壓迫下,檢查子宮出血是否被控製。如果獲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即可由助手壓迫子宮,術者將腸線打4~5個結,以確保張力。最後按常規方法關閉子宮切口與腹壁。
1.2.2 對照組采用按摩子宮,熱鹽水紗布墊壓迫出血部位,宮體、靜脈應用縮宮素,靜脈應用止血藥物,出血部位8字縫合,按傳統術式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紮及宮腔填塞紗條。
1.3 療效評定標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