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對比結紮固定和手法複位不予結紮對智齒拔除術中脫位第2後磨牙的臨床療效。方法 收集我院口腔科智齒拔除術中出現第2後磨牙部分或全部脫位的病例15例,其中手法複位後不予結紮者9例,鋼絲結紮固定者6例,對比兩種方法處理後第2後磨牙的愈合效果。結果 手法複位後不予結紮者牙齒恢複穩固的時間與結紮者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不結紮組的牙齦指數明顯好於結紮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智齒; 拔牙術; 牙脫位; 鬆牙固定術
[中圖分類號] R781.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154-02
第2後磨牙部分或完全脫位是拔除下頜近中或水平阻生智齒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較為嚴重的並發症[1]。傳統的處理方法為盡快將脫位牙複位,並以鋼絲結紮固定。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偶然發現將完全脫位的第2後磨牙立即複位後未結紮,約病人一周複診,因該病人曾拔除對側下頜智齒,自覺反應程度相似,僅僅是第2天的局部疼痛和腫脹較明顯,但表麵牙齦的愈合程度在1周時和未出現鄰牙鬆動或脫位的智齒拔除者相比沒有明顯差異,1個月時複診牙齒已經穩固,無叩痛。該病例促使我們近8年來認真記錄了出現該並發症的患者,並進行了定期複查和回訪,希望總結出不結紮僅複位的方法的可行性。
1 資料與方法
記錄2001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口腔科智齒拔除術中出現第2後磨牙部分或全部脫位的病例15例,脫位後牙齒不做任何處理,立即手法複位。其中手法複位後不予結紮者9例(4例完全脫位,5例不完全脫位);鋼絲結紮固定者6例(1例完全脫位,5例不完全脫位),對比兩種方法處理後第2後磨牙的愈合效果。統計學方法采用Wilcoxon兩樣本比較秩和檢驗,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1.5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手法複位後不予結紮者牙齦愈合及牙齒恢複穩固的時間與結紮者無顯著性差異(P>0.05),均在1周已無紅腫,2周時拔牙窩表麵牙齦已經愈合;1個月複查時脫位牙已恢複穩固無叩痛,3個月複查時亦無鬆動出現;但不結紮組的牙齦指數明顯好於結紮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本組資料表明,下頜智齒拔除術中脫位的第2後磨牙無需結紮固定,隻要手法複位即可。
3 討論
阻生智齒拔除術中鄰牙鬆動或脫位的處理方法多年來一直是複位後結紮固定,本回顧性研究的結果讓僅複位無結紮的方法浮出水麵,此法之所以有較好的臨床效果,筆者認為與以下幾點有關。①下頜第2磨牙是多根牙,牙根的形狀多為頰舌向寬近遠中向窄的扁根[2],這一特殊的解剖結構使之一旦複位後不易發生扭轉或移位;②下頜磨牙固位方向因與重力作用及咀嚼壓力方向一致,不易發生再次脫位;③拔牙術中引發的鄰牙脫位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複位,整個過程基本完成在脫位後的幾秒鍾內,固牙周膜的汙染較少,易於愈合;④結紮固定中結紮絲對牙周組織的刺激會引發牙齦炎症[3],加上結紮後帶來的刷牙效率下降,使不結紮組的GI明顯好於結紮組。
綜上所述,在智齒拔除術中發生脫位的下頜第2磨牙僅靠手法複位就可以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這樣做不但可以減輕病人的牙齦炎症還可以緩解病人緊張情緒,減少醫患糾紛。因為該並發症的發生率較低,故本試驗的病例數較少。今後在臨床實踐中會繼續積累該類病例,並擴增調查對比的角度,如牙髓活力的遠期變化和牙齒愈合方式等,以期更全麵地闡述該方法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邱蔚六,張震康,王大章,等. 口腔頜麵外科學[M]. 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9-80.
[2] 皮昕,王毓英,沈文微,等. 口腔解剖生理學[M].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4.
[3] 陳炳煜,程付良. 光固化樹脂夾板固定法治療外傷脫位再植前牙[J]. 廣東醫學院學報,2006,24(1):46-47.
(收稿日期:200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