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個人的關係形態(1 / 1)

文 謝津城 編輯 翁倩 [email protected]

關之琳和陳泰銘離婚,不平之餘,提起劉嘉玲和陳泰銘爬山的舊事來:“他們已經是成年人了,可他們沒有想過其他人的感受。”劉嘉玲則表示,和朋友爬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我們都是一群朋友,定期有聚會,大家會講下近況和嗜好。原來好多人喜歡爬山,一來可以呼吸新鮮空氣,二來可以鍛煉身體。既然有共同愛好,約出來爬山有什麼問題?我同發哥都曾一起爬過山。”

但這事隻是個引子,人們由此聯想起劉嘉玲與眾多男性友人的交往,一一羅列之後這樣感慨:“劉嘉玲一直是富豪最愛,梁朝偉hold不住這個女王。”另一撥群眾指出,梁朝偉也曾有過許多緋聞,他們的感情生活不相上下,並得出種種猜測。

我們對他人關係的想象,其實十分簡陋刻板,就在有限度的幾種關係模式裏兜兜轉轉。一座城市,有800萬人,就有800萬種死法,也有800萬種情感,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關係,未必就是“搞過”、“沒搞過”、“待搞”這幾種,而是更為複雜,不一定拘泥於我們平素喜聞樂見的那些樣貌,也不一定全都能用群眾普遍接受的婚姻愛情家庭倫理標準來要求。別說50種灰度,恐怕500種灰度都難以概括,每一種都千頭萬緒,沒法準確描述,隻用婚姻家庭的形態去要求所有人,未免偏狹。

過去,人們猜想劉嘉玲和梁朝偉的共同生活,後來,人們猜想劉嘉玲和女性友人的相處,現在,又對他們各自的交往產生懷疑,他們出於什麼樣的需要在一起?請發揮你天馬行空的想象。可能有陰謀,可能有陽謀,可能有財產糾葛,可能,他們是薩特和西蒙 波伏娃的忠實信徒,甚至……可能是一樁人鬼戀,背後有一個千年樹妖姥姥在操縱一切。一切皆有可能。愛情婚姻應該是功利、感情、性各占三分之一,隻要占了一頭,就等於有了酵母,蔓延、催化、膨脹,涵蓋不太足的另兩處,也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隻要他們還在一起,就足以說明,這結構適合他們,他們在其中找到了平衡。

現實中、電影裏多的是這種形態各異、超乎人民群眾想象的男女關係、男男關係、女女關係,《卡薩布蘭卡》裏,裏克之所以願意犧牲自己,並不一定是為了伊爾莎,而是因為他要向維克多顯示他的男子氣、犧牲精神,乃至他隱秘的愛;《如果牆壁會說話》中,身為les的兩個女人,到處物色男人,為的是獲取精子生個孩子;更別提《洛麗塔》,亨伯特因為喜歡女兒,才娶了母親;還有《困惑的浪漫》,把一對男女維係在一起的,是他們不可言說的共同喜好。

而我們小城那個著名的女律師,雖然有了一個比兒子還小5歲的情人,卻還是和老丈夫住在一起,3人住在同一屋簷下,女律師賺錢,老丈夫負責家務,小情人尊稱老丈夫為“叔”,全城人為之震驚,卻也終於熟視到無睹了。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遠沒有愛或不愛那麼簡單,也並非隻有婚或不婚兩種狀態,人人都心事重重,各有所需。所以,言情小說寫了幾百年,也還沒寫光,甚至,還能繼續寫下去。

人們為什麼在一起?他們在一起是個什麼情形?如果牆壁會說話,隻有它,才有資格說明,屋頂下那兩個人或者三個人,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為什麼還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