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承思 編輯 張歡 [email protected]

從上海虹橋機場坐車去市區,離機場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高聳入雲的雙子塔建築。隻是最近才知道這座“東銀中心”的主人是我的朋友陳萍。改革開放以來,浙商的足跡不但遍布全國,而且走向世界各地,成為當仁不讓的華夏第一商幫,在歐洲則有“東方猶太人”之稱。盡管陳萍不像馬雲、魯冠球、宗慶後那樣有名,但絕對是浙商中的翹楚。

初識陳萍是世紀初在上海長發花園南懷瑾先生的飯桌上。那天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客人,雖年過花甲,仍身姿挺拔,穿一身白色真絲中裝,溫文爾雅,看上去像個學者,懷師卻介紹說是東銀集團老板。他問我有沒有聽說過義烏的故事。我當然知道,浙江義烏的小商品行銷全球,是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定的世界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義烏商人以“一分錢利潤”的精神發家,創造了世界奇跡。懷師說,這位陳先生就是義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後來陸陸續續聽陳萍講述當年創業的故事,懷師還鼓勵我說,寫下來就是一部“浙江模式”的發展史。

陳萍是農家子弟,但自幼勤奮好學,1960年代初考入江西工業勞動大學地質係。臨近畢業時因自然災害學校停辦而回到義烏老家務農。義烏三麵群山環抱,土地貧瘠,以往一直是浙江的貧困地區。1977年,陳萍所在村的支部書記想辦企業幫助村民脫貧。陳萍是當地惟一的大學生,書記就請他出山主其事,但當時有的隻是一枚圖章和80元資金。陳萍就這樣辦起了“曙光綜合廠”。他告訴我:當時無資金、無廠房、無人才、無供銷渠道,眼前一片漆黑。黑暗中的人最需要的是光明,就起名為“曙光”,因為什麼都生產不了,就取個什麼都能生產的廠名叫“綜合廠”。接到什麼訂單就做什麼活,哪怕隻有一分錢的利潤也要做。陳萍克服千難萬險,使這家微不足道的村辦廠3年後就成為全市最大的鄉鎮企業,產值超千萬、超兩千萬、超億元,連續13年繳稅占義烏市財政收入的1/60,出口創彙占義烏市的50%以上,並培養大批技術和經商人才,被當地人稱為義烏鄉鎮企業的“黃埔軍校”。1990年陳萍開始第二次創業,到深圳投資80萬元人民幣創辦威達服裝公司,從內銷發展到外銷;從單一的服裝生產,發展到進出口貿易;公司從義烏拓展到上海、深圳、香港和美國。第二年就創彙幾千萬美元,成為深圳市創彙大戶和財政支柱企業。

到了2000年,絲綢行業不景氣,義烏市領導見陳萍的企業逐步陷入困境,打算安排他出任“義烏小商品城”總經理,回報他多年來對當地發展的貢獻。可是陳萍婉拒了市領導的好意,實行企業改製,隻身來到上海經營房地產,創立東銀集團。他對我說,“東銀”是英文Dawning的譯音,中文意思就是“曙光”。“第三次創業,我依然滿懷信心,看到成功的曙光。”10年來,他以優質的產品和良好的信譽拿下了一個個房地產項目,業務範圍逐步擴展到物業管理、金融投資、創新能源和教育網絡公共平台等,企業資產達數十億元。陳萍成為上海知名的民營企業家、義烏浙商的領軍人物。

不久前,在東銀中心和陳萍喝酒聊天。和他相識十多年,這還是第一次。在富麗堂皇的大堂裏,一副對聯格外引人注目。上聯“億則屢中”出自《論語》,是孔子對弟子子貢的評語,意思是說他每次都能把握商機而取得成功。這不正是陳萍的自我寫照嗎?他三次創業幾乎都是白手起家,都富有傳奇色彩,而且都取得巨大成功。創業路上,雖然麵臨種種困境,甚至瀕臨絕境,但“篳路藍縷,天道能酬勤”,陳萍依靠自身的智慧、勤奮以及誠信,化險為夷,可以說是每一步都踏準了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節奏,確實當得起“億則屢中”。下聯 “利用厚生”是懷師替他從《尚書 大禹謨》裏擇取的,意思是賺錢難,花錢更難,要把賺到的錢好好利用,這樣的企業家才是真正成功的企業家。

陳萍成功後,對家鄉的公益事業、基礎教育、造橋鋪路、寺廟修繕、救助孤寡以及各地的救災解困都慷慨解囊。近年還在上海海洋大學設立東銀教育發展基金,鼓勵品學兼優的大學生;支持上海理工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所的運行。夜闌酒酣,他放了親自作詞的《東銀之歌》:“揚帆萬裏商海衝浪,聚財行善再創輝煌。”我期待著陳萍兄再創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