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孫壾及孫氏宗族,則一律要遷往洛陽的,此次劉胤回京,正好同行。至於東吳隨駕到洛陽的朝臣,初步擬定有陸機、陸雲、胡衝、薛瑩、何植、孫宴等人。
安排妥當之後,劉胤是率師北渡長江,回師洛陽。龍驤將軍王濬則擔任鎮南都督一職,率領水軍,駐守長江,畢竟水軍不同於陸軍,須得有水道才可通行,劉胤留王濬鎮守長江,也有監理江東之意,其餘步騎人馬,劉胤則是盡帶回京。
這一路行來,劉胤倒也是走得不急不徐,同時,劉胤派人早飛騎回京,打探消息。
劉胤行至汝南,便得了回報,畢竟在洛陽,劉胤的眼線眾多,雍王府,安平王府,中尉府,張家,都可以說是他的內應,洛陽有什麼消息變故,想要瞞得過劉胤,還真是很難。
事情的起因還得從劉諶身邊的近侍之臣董宏說起,董宏乃尚書令董允之孫,為人誌大才疏,籍著祖上的餘蔭,一直擔朝中擔任秘書郎,後劉諶繼位,董宏和劉諶的關係不錯,想借此機會提升做度支尚書。但劉胤認為其才識不足以擔此重任,故而建議劉諶改任他人,劉諶聽從了劉胤的建議,任用了董宏做了射聲校尉。
相比起油水豐厚的度支尚書來,早已不屬於軍職的射身校尉隻不過是一個虛職,清水官職,董宏由此對劉胤是懷恨在心。倒是劉諶感念其兒時的友誼,將董宏提撥為散騎常侍,成為了他的近侍之臣。
此次劉胤伐吳功成,季漢上下舉國歡慶之時,董宏卻向劉諶進諫道:“臣聞雍王在江東招降納叛,任用降臣,收買人心,恐或有割據江東自立之心,陛下不可不防呀。”
劉諶起初不信,道:“朕與雍王親如手足,他如何能背朕行事?”
董宏道:“陛下認為雍王是兄弟,雍王未必如此認為,如今雍王建此大功,恃功自傲,任意行事,又何曾將陛下放在眼中,何曾向陛下請過旨意?陛下何不傳詔將其召回,如即刻回師,可見其並無反心,倘若推諉不回,定然是心懷二誌,陛下一試,可辨忠佞。”
劉諶經不住董宏的再三慫恿,便下旨一道,急傳劉胤回京。
劉胤得知了事情的始末,不禁是嗟然長歎,他這麼多年來一直忙於征戰,對劉諶身邊之人,疏於管理,沒想到竟然出了象董宏這等奸佞之臣,也算是劉胤伐吳打得及時,劉諶的這道聖旨是在吳亡之後才到的,如果正趕上伐吳的關鍵之時,你說劉胤該不該奉詔行事?
看來是該清理一下劉諶身邊的這些小人佞臣了,否則劉諶還真要被他們給帶壞了,黃皓可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