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一定要在學校裏才可以嗎?學習是伴隨一生的事,有些知識不是書本能夠給予我們的。寫書,是為了流傳經驗,讀書是為了獲取經驗,如果讀書不能與實踐相結合,環境條件一旦發生變化,哪怕是細微的變化,都很容易導致學無所用。人生匆匆幾十年,人的精力和記憶力有限,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博則不精,每個人都有某方麵潛在的興趣和天賦,唯有因材施教才能學以致用。”廊角泥土裏一株野蘭花探出新的花苞,陶先生滿懷喜悅的輕輕撫弄,眼中盡是笑意,“蘭花沒有肥碩的果實,卻有醉人的清雅香氣。它的美是與生俱來的,無需剪裁雕琢就已成景。人的價值也是如此,在生活的大學堂中,總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樂土,開出芬芳的花朵。”
淅瀝的小雨伴著幾聲清脆的雷鳴飄落下來,順著廊簷,拉出絲絲晶瑩的雨幕,滋養著蘭花腳下略有些幹涸的土壤。
精舍裏,人們正在探討關於生命本質的話題。
樂心見他們聊得起勁,每雙眼睛裏都充滿了探索真理的虔誠光芒。
“未之城的人都熱愛哲學嗎?隻有哲學是必修課吧。”
“哲學是一種智慧,而不該是一門學科。任何人——造房的、種地的、烹飪的、製衣的……都可以在生命的點點滴滴中去體悟哲學的真諦,所謂哲學隻有靜下心來思考,才能看清它真實的輪廓,任何外在的理論都是紙上談兵,最多有些引導意義。”陶先生淺淺的回答。
“有人說,哲學是奢侈品,隻有物質生活被充分滿足才有資格追求精神生活,您覺得呢?”樂心問。
“哈哈!”陶先生笑了,“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謀生對許多人來說是生活唯一的主題,他們隻有沒日沒夜的奔忙,才能勉強維係生計,哪裏有精力和時間思考人生呢!正所謂俗務纏身,六根難淨。這是社會生物鏈的形態決定的,有捕食者,就有犧牲者,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有人腦滿腸肥,有人骨瘦如柴。所謂的創造財富隻能說是聚集財富,財富的背後是無數人青春年華的荒廢和生活意義的喪失。底層的人沒有時間追求精神生活,而頂層的人為了爬到頂層早就出賣了靈魂,不管物質生活豐富到什麼程度,他們都已喪失了追求精神生活的能力,隻能通過自我的藝術包裝、出書演講來讓自己看起來很高尚。嗬嗬,這看似像個悖論,精神要有物質做基礎,而物質需要出賣精神為代價。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和諧統一是關鍵。強者扶弱,弱者自強,減少個人屬性,加強社會屬性,不標榜成功,不宣揚物質享受,返璞歸真,通過哲學引導人們的心靈,轉變人生追求的目標,讓他們遠離空虛,遠離冷漠,內心充滿感恩和溫暖,逐漸的,那些口號性的大話會變成現實,真正的信仰會帶給人們安全感,讓他們不再依靠堆積財富來讓生活更有保障,因為他們知道,身邊到處都是他們的親人。”
“嗬嗬,哲學型社會,有點兒意思。”紀風背靠廊柱,雙手交叉托著頭,怡然自得,“看大家那麼崇敬您,您應該是未之城的島主吧?”
“島主?哈哈,這兒人人皆是島主。”
“你們總該有個領導人或者管理組織什麼的吧?”
“嗬~有統治就有階級,有階級就有不公,有不公就有對抗,有對抗就不會和諧。”
“無組織,無紀律,就不怕生出亂子來麼?”
“‘人心可分為二,一部較善,一部較惡。善多而能製止惡,斯即足以雲自主,而為所譽美;設受不良之教育,或經惡人之熏染,致惡這一部較大,而善這一部日益侵削,斯為己之奴隸,而眾皆唾棄其人矣。’當每個人都懂得自檢自律,擁有高尚的追求和思想的深度,相互勸誡影響,一心一意向著共同的理想進發,還需要什麼約束行為的組織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社會的先進性看看人們的精力花在什麼地方就知道,如果人們總要費盡心思去維護和平、伸張正義、核查信用、運作資本、平息異動等等,那麼說明社會體製岌岌可危,因為人們有許多時間浪費在了和實際生活無關的方麵,那是個人利益主義導致的道德滑坡所形成的疾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