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順水推舟,巧送人情(1 / 2)

要想獲取,必先施予。明明是在求人,而給人的感覺卻是他們在施恩;本來是無大功績,隻是順水推舟,卻可兩邊落好,大落人情,這是為人處事高手所為。因為,人際關係存在著一個“成本”問題,使用方法和時機得當,則能降低成本或不用投入也可獲得人心。比如,捐助、義賣、讓利等等公益活動,表麵上資助非盈利甚至“倒貼”的社會公益事業,“無私地”奉獻出愛心,實際上所起的廣告效應,會遠遠大於同等成本的“硬性”廣告。並且,“硬”廣告,隻是讓人知道,而“軟”廣告卻在出名的同時獲得好感與支持。關鍵是要“雪中送炭”,而不要“錦上添花”,這樣才能獲得一個急公好義的好名聲。

由於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及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在此任上,李嘉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至今被香港商界傳作佳話。

1973年,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香港的進口商趁機壟斷價格,將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

年初的每磅塑膠原料是6.5仙(仙指的是0.01元)港幣,秋後竟暴漲到每磅4~5港元。

不少廠家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其時李嘉誠的經營重心已轉移到地產上,因此,這場塑膠原料危機,對他影響並不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庫存。

但李嘉誠毫不猶豫掛帥救業。在他倡議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湊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

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因此直接交易。

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其實並不高,隻是被進口商炒高了)分配給股東廠家。在廠家的聯盟麵前,進口商的壟斷不攻自破。

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一下子煙消雲散。

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將長江公司的12.43萬磅原料,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

危難之中,得到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

李嘉誠被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佛家更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李嘉誠救人危難的義舉,為他樹立起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信譽和聲望義薄雲天。信譽和聲望無疑又會回饋他無盡的生意和財富。

我們且不論李嘉誠是否有更高層次的思想意識,我們就以商論商,李嘉誠此舉,無疑是經商的上乘之作。

由此我們不難悟出,當業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時,你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