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金花李娜成名之路 啟迪人才成長機製創新(2 / 2)

李娜的成功,既離不開她個人的天賦和刻苦鍛煉,也離不開中國女網在推進人才成長中的大膽創新。人才是體育界的第一資源,也是企業的第一資源。企業管理者在熱衷於千方百計吸引外部人才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對如何實現內部人才成長體製創新、激活現有人才隊伍活力的迷茫。如何走出這片迷茫?筆者認為,借鑒李娜的成功案例,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麵,值得思考。

1.充分解放思想是人才成長體製創新的重要前提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隻有在思想上重視人才成長工作,才能在行動上主動尋求人才成長體製的創新。不解放思想,難以實現體製機製創新。著名學者吳江撰文指出:“現在對人才發展最大的障礙,仍然是陳舊思想觀念和落後體製機製的束縛,人才發展後進的地方,往往是思想不夠解放的地方。”

不可否認,對大多數管理者來說,真正實現解放思想,還要有很長的一段路要摸索,這是管理者首先要清醒認識到的。單飛政策的出爐,從一個側麵證明了解放思想的來之不易。和李娜同期的優秀女網選手彭帥在2005年12月初向國家隊提出單飛要求,網管中心領導在公開場合批評彭帥缺乏職業精神,隻顧及個人利益:“國家隊不搞特殊化,球員太自私,心中沒祖國。”直到2009年網管中心才允許彭帥、李娜等優秀選手單飛。也就是說,網管中心的領導們用了三年時間,才突破自我,實現了思想解放,認定職業化並不是“心中沒祖國”的表現。

2.科學認識人才成長規律是人才成長體製創新的先決條件

對於科學認識人才成長規律的重要意義,習近平同誌有過精辟論述。他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人才的培養、開發和使用是一門科學。我們要注意把握其客觀性,避免片麵性和隨意性,注重在實踐中認識和把握規律、遵循和運用規律。”他強調,要深刻認識、自覺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切實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探索人才的成長規律,需要管理者對人才發展所需要的內外部因素有深入、理性的認識。李娜的成功,正是得益於此。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網協副主席高沈陽曾明確指出:國外優秀運動員的發展模式表明,網球運動是看重個人發展空間而淡化集體管理的;一個優秀的職業網球運動員,身後都有著專職為其個人服務的技術教練、體能教練、保健醫生等人員組成的服務團隊,這是一名優秀職業網球運動員保持高水平狀態並不斷進步的必要保證。這一認識為單飛政策的出爐提供了先決條件。

3.從自身實際入手開展工作是人才成長體製創新的必由之路

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內外部環境,同一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有不同的目標和要求。企業管理者隻有保持冷靜的頭腦,將人才成長工作的立足點牢牢地定位在“企業和人才的自身實際”上,認真分析企業內外部各種情況,不盲目“攀比、借鑒、超越”,才能做好人才成長等各項管理工作。

還是以網球為例。隨著李娜的成名,學習網球的孩子猛增,不少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職業網球手,而很多人都不知道: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成才率低,是他們將要正視和麵對的現實。通常來說,孩子在12歲之前主要是打基礎,並沒有太多的賽事可參加,而這階段一年的學費也得10萬元左右;16歲則是在世界賽場接受檢驗的開始,也意味著真正進入燒錢階段,一年沒有10萬美元,不可能打下去,而按照網球運動員的成才時間來看,沒有十年的功夫是不可能打出來的。作為全球高度市場化的運動項目,網球選手如果不能打進世界前50名,一年比賽下來,倒貼百八十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目前李娜團隊每天基本開銷為1萬-1.5萬元人民幣,一年總支出在400萬元左右。

黨的十八大把人才工作作為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八項主要任務之一,並明確指出:“加快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和政策創新,形成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製度優勢,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麵。”我們期待著,在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跨越中,中國體育不僅有越來越多的“李娜”騰空而出,更能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單飛”式創新性政策;我們更期待著,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各行各業能夠深入推動人才成長體製創新,譜寫出人才強國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