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金花李娜成名之路 啟迪人才成長機製創新
前沿彙
作者:薛亮
摘要:本文從我國網球選手李娜的成長過程為出發點,分析了中國女子網球隊推行的人才成長“單飛”機製為推動李娜成才帶來的促進作用,啟示企業管理者在做好人才成長機製創新時,應注重充分解放思想、科學認識人才成長規律、從自身實際入手開展工作。
關鍵詞:李娜 人才成長機製 創新
網球是一項被歐美人所主宰的,國際化、職業化程度極高的體育項目,而我國選手李娜在這一領域卻取得了不俗的業績。2011年6月,李娜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在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上的第一個單打冠軍。2013年1月26日,李娜獲得澳網女單亞軍。我們不禁要問:“李娜是如何不斷成長、逐步晉升到世界一流選手之列的呢?這對我們做好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有何啟示?”
一、李娜的成長:從“舉國體製”到“單飛”
李娜的騰飛,離不開中國女子網球隊的人才成長管理機製改革。
北京奧運會之前,像李娜這樣的網球人才,其培養還是遵從於我國體育的“舉國體製”,即集中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有效配置全國的競技體育資源,形成業餘體校、體育運動學校、優秀運動隊為基礎的三級訓練網,培養“專業運動員”。
舉國體製符合我國發展階段的選擇,而且已經為實踐證明是卓有成效的。蹦床項目2000年進入奧運會,那時中國還沒有蹦床運動員,在舉國體製下,僅僅用了10年左右時間就培養出何雯娜這樣的奧運冠軍。但具體到網球項目而言,這一體製的作用發揮有限。網球是一項個人化極強的運動,運動員需要個性化的教練指導和更為自由的訓練、比賽安排,否則運動員在達到一定的水準後,將很難再進一步成長和發展。而在舉國體製下,因材施教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方式。
北京奧運會後,中國女網的改革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從2009年起,讓李娜等幾位主力金花球員以自組團隊、自負盈虧的形式參加國際比賽,金花們享受教練自主、獎金自主、參賽自主的充分自由,隻需交納10%左右的收入並無條件參加國家隊賽事。這個被簡稱為“單飛”的新體製,給中國“金花”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二、“單飛”機製鑄就李娜輝煌
李娜單飛後,逐漸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外籍人士托馬斯、莫滕森、卡洛斯先後任其教練,在德國還有一個醫生和一個體能教練,在國外有3塊訓練地。通過這些高度個性化的全方位培養,李娜的短板變長、強項更強,綜合素質和實力明顯提升。
1.心理素質更成熟
單飛前,李娜的心理素質曆來是最大短板,經常在局麵被動時精神崩潰,尤其容易在擅長的進攻屢屢受挫時陷入惡性循環。反觀如今的李娜,即便在進攻未果、錯失良機時,心理依舊堅定,自我調節和控製能力已可比肩頂尖球員。這離不開教練的悉心教導:托馬斯、莫滕森不斷地鼓勵李娜提高自信,讓她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現在的教練卡洛斯不僅經驗老到,對局勢的把握很強,他也一直督促著李娜學會管理情緒。
2.技術更全麵
教練托馬斯強調,李娜是爆發力特別強的選手,比較習慣短時間的訓練,需要有專門的訓練計劃,他從2004年開始,就幫助李娜調整手柄、球拍重量。李娜也坦言,自己就是在“單飛”得到教練針對性的指導後,技戰術才有了提高。她說:“教練能夠根據我的特點製訂合適的訓練計劃,並能夠針對每一次比賽的對手做好情報等信息工作。而以往在國家隊的那種方式,不能說不好,但一個教練麵對眾多的隊員畢竟精力有限,難以完全做到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執教。”
值得說明的是,“單飛”這一體製創新不意味著對舉國體製的全盤否定,李娜從舉國體製受益頗多。一方麵,她出身於並不富裕的家庭,如果沒有“體校-專業隊-國家隊”這樣的傳統模式,很可能根本就沒有機會觸摸到網球這一貴族運動。一方麵,李娜的基本功很紮實,而這些基本功正是李娜在舉國體製中從6歲開始打網球獲得的。但如果李娜的發展仍然依托舉國體製,幾乎不可能成就今天的輝煌。在李娜之前,中國網球女運動員從未晉級過大滿貫第二輪,中國男網的世界排名依舊在300位之外徘徊,這就是證明。
三、李娜單飛對人才成長體製創新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