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運作與行動計劃的工作組的目標:·使用一種基於團隊的方法來加強對業務運作計劃或組織改進項目的設計、執行和評價工作;·理解被實施的項目設計的目標和必要條件;·為項目周期管理(project cycle management,PCM)引入邏輯框架方法。
益處——這種方法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項目小組的管理(這也包含了業務計劃小組的目標),因此它的益處是:·信息來源廣;·群策群力;·反應迅速;·顧客導向;·有準備的行動;·富有建設性。
邏輯框架:·作為項目周期管理(PCM)和行動計劃的一個矩陣工具;
·在矩陣中行與列的統一;·從一般到個別的細分化工作;·從期望的結果開始,逆推到當前的狀態,並展開工作;
·將原因、結果、外部環境三者掛鉤;·使績效的測量、報告和評價工作更方便。
原因和結果——層級目標體係:·從結果中分離出原因,從策略中分離出目標,從“怎麼樣”中分離出“是什麼”;·在記敘性的概括中使用樸素、簡明的陳述;·使用強化行動的動詞。
績效測量——可實證的績效指標:·隻要是可以測量的,我們就可以管理!
·績效指標必須以“數量質量時間”為測量目標。
監控、報告和評價——績效的確認方法: .·績效指標和確認績效的方法必須是實用的、成本上是行得通的;·績效指標和對績效的確認是監控和評價係統的基礎與基準。
外部環境——風險與預測:·對某些預測到和察覺到的普遍風險進行分析;·分析它們的重要性、可能性以及可能的影響;·在設計和執行“運作計劃”的過程中,積極地管理並做出預測;·如果可能,對被識別出的“或有費用(contingencies)”做出計劃。避免可以預見的負麵影響,使不可預見的負麵影響最小化。
邏輯框架的優勢:·邏輯框架,為做好項目計劃和行動計劃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邏輯框架的設計過程要對以前工作中的劣勢做出反應;·邏輯框架易於學習和使用;·邏輯框架的應用,減少了管理者在時間和腦力上的耗費;·在組織內部,邏輯框架可以把個人績效協定與個人績效評價聯係起來;·它可以預測管理工作的執行情況;·它建立了評價管理工作的框架。
邏輯框架的局限:·邏輯框架是多種分析方法的綜合產物,它並不能替代別的分析方法;它也不能替代一份行文明確、有說服力的商業計劃。邏輯框架可以極好地作為各種好的商業計劃的附錄——特別是在某個變革“項目”或程序是此商業計劃的一個部分時;·如果過於強調目標層級體係中明顯的線性性質,而缺乏對係統相關性的關注,邏輯框架的分析方法可能會引發項目管理的刻板和僵化的弊病;·在技術性的運作領域,邏輯框架不能取代專業人士的資格和經驗;邏輯框架在定義和安排各類複雜的投入時,總是需要尋求技術性的幫助。
·邏輯框架的應用,要求一個團隊有高水準的領導水平,以及成熟而又簡易的技巧。
管理項目團隊的壓力無論在項目小組中還是在正常的商業運作中,產生磨擦與爭執的兩個主要原因是:1.在闡明個人、股東和法人的期望時沒有把握好;2.當各種期望發生衝突時,對此問題的管理失敗。
如果管理者沒有給員工們指明工作方向,或是沒有機會去說明如何選擇他們的工作方向,那麼,員工們將自作主張。正如我們在第9章所看到的,由於員工們有著對未知領域的本能恐懼,他們在缺乏明確指導時會趨向於穩定的工作取向,從而強化了對多方向選擇工作的抗拒,這樣就與管理者的期望發生衝突。
管理者在領導項目小組時,除了要管理好各類期望、不厭其煩地依照時間做出計劃並區分行動優先次序、劃分忠誠度等,他還會發現,項目小組正麵臨一些新的或額外的壓力,這些壓力的來源是——項目小組的成員們對彼此的工作方法、工作習慣甚至是文化都感到陌生。要領導好這種類型的項目小組,管理者必須具備特定的領導風格,這種風格應當足夠靈活以適應團隊在更先進的生產力以及更高績效上的發展。這種領導風格被凱恩·布蘭查德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