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師不一定是好老師(1 / 1)

大師不一定是好老師

名家

作者:賀有德

王國維、魯迅、沈從文、朱自清、聞一多皆是學識淵博的大師,久負盛名。可當大師們走進課堂,為學生們傳道、授業、解惑時,也有自己的“軟肋”。

王國維是近代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然而,他給學生的“形象”並不好,王力回憶:王國維留著辮子,戴著白色棉布瓜皮小帽;一到冬天,棉袍上勒條粗布腰帶,儼然私塾裏的冬烘先生模樣。課堂上的印象也不好,吳其昌回憶:王國維給他的印象是一隻古鼎;在課堂上,滿口海寧官話,全班隻他一人能夠全部聽懂,因為他也是海寧人。平時,王國維寡言少語,而且表情冷漠,讓人極其乏味。

魯迅深得國人敬重,文學青年更是崇拜、欽敬。可是,在課堂上,卻沒有受到學生們崇拜甚至喜愛。馬來西亞的華文作家溫梓川在《文人的另一麵》中說,1927年,魯迅在中山大學教授中國小說史。剛開始,因為久慕大名,選課的學生甚多,旁聽者也不少。然而,很快,戲劇性的場麵出現:起初還是座無虛席,可到後來,繼續留下來聽課者已是寥寥無幾。魯迅口才並不出色,又缺乏激情,且帶著濃重的紹興口音,學生們——尤其廣東學生聽起來非常吃力。

沈從文在文壇嶄露頭角,可是從未進過課堂。望著學生們黑壓壓一片,非常緊張,十多分鍾後才開口,一麵急促地講,一麵快速地抄,十多分鍾後草草收場,在黑板上寫下“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匆匆離去。他曾在西南聯大教授“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和“中國小說史”。汪曾祺回憶:沈從文隻上過小學,對中學和大學課程的教學,幾乎一竅不通,講授起來缺乏係統性,顯得雜亂無章;而且,操著湘西口音,聲音又小,自然不受學生歡迎。

朱自清從教多年,還曾參加“五四”時期“平民教育講演團”,可是走進課堂仍然緊張,甚至時時“用手帕揩汗”,一旦說錯,更是“現出窘迫甚至慌亂的神色”。而且,一直有個缺點,引述別人的多,個人見解少,因此選課的學生極少;極端的時候,隻有研究生王瑤一人聽課。某次,連王瑤也沒有來,朱自清隻好怏怏而退。

聞一多具有詩人的膽汁質,又生性豪放,在青島大學為學生講授《離騷》時,總喜歡這樣開頭:“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可為真名士。”講到妙處,還會獨自哈哈大笑。然而,學生們並不買賬。1932年青島大學學潮爆發,學生們便在黑板上寫起了打油詩:“聞一多,聞一多,你一個月拿四百多,一堂課五十分鍾,禁得住你嗬幾嗬。”

郝景田薦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