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2 / 3)

要有:

3.1 企業主要領導人的原因

3.1.1 動機不良。為了籌集資金,一個財務情況不是很好的上市公司經常會采取包裝其財務報告的手段,掩蓋其真實的財務情況,利用虛假信息進行“圈錢”;為了降低信息披露成本,披露會計信息可以涉及到商業機密,有的甚至會給公司造成嚴重的打擊,而且披露會計信息需要一定的財力、精力和時間,所以企業領導為了降低披露信息的成本而竭力避免進行會計信息披露;偷稅漏稅,有些負責人為了滿足個人的利益,經常會利用偽造的虛假納稅申報,掩蓋個人和企業的收入情況。

3.1.2 法律和納稅意識不強。法律意識不強,建立內外兩個賬套,擁有“小金庫”等行為,完全說明法律意識的淡薄;依法納稅意識不強,有些企業的領導把依法納稅看成是國家對企業的“剝削”,從未考慮納稅的目的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企業也是納稅的受益者,在心裏沒有形成要“依法納稅”的思想。

3.1.3 管理層與所有者的矛盾衝突。所有者都希望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而企業的注冊會計師是由企業的管理者任命,在這種情況下所有者能夠獲得的會計信息的難度就比較大,這就增加了管理者做假賬的機會。

3.2 會計人員自身的原因

企業選用的會計人員學曆偏低、素質不高,有的甚至不具備會計證,大體可以表現為:知識素質偏低,有些企業或單位是家族式企業,這就使一些非會計人員混入會計隊伍當中;業務素質不高,有些企業本身的會計基礎就很薄,同時會計人員的工作量也相對比較少,所以這裏的會計人員也就得不到應有的鍛煉。

3.3 中介機構的原因

我國已建立了多種社會中介機構,其中包括審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具有監督職能的機構,但有的中介機構為了達到招攬顧客的目的,在履行職責時答應客戶的不正要求,為其出具不真實的財務報告,所以這些中介機構應有的“經濟警察”的職責也未按規定履行,其對企業的監督作用也不盡如人意。

3.4 如外部監督不力

監督職責不清,造成檢查重複,有了問題相互推諉;內部監督機製薄弱,監督一般很難堅持下去;會計工作社會監督體係不完善,社會監督主要指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在我國由於注冊會計師自身業務水平有限,管理體製不合理,使得注冊會計師在執業中很難保持“獨立性”,難以做到“客觀”、“公正”。

3.5 客觀方麵的原因

會計信息失真客觀方麵的原因主要有:理論體係和會計製度方麵的原因。

3.5.1 會計假定方麵的原因。會計工作實際上是處於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環境中,為了方便核算,人們經常會對會計核算做出一係列的假定,而假定又存在著較強的主觀性。隨著技術的出現,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技術衝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間隔,致使經濟活動之間的聯係更加密切,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會計主體的界限更加難以把握,也就形成了會計信息的誤差。

3.5.2 會計核算原則方麵的原因。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會計核算工作麵臨著巨大的困難,突出地表現在信息負債和信息資產不能用原來的成本進行計算,市場上出現了衍生品,更有力地改變了傳統的計價模式,假如會計人員還按曆史的成本原則核算,這樣會違背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原則,同時會低估公司的收益和資產,與公司的真實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