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對“長江大學學生救人”事件的報道為例
傳媒時代
作者:韓江雪
【摘要】融合是傳媒發展的必然趨勢,筆者以對“長江大學學生救人”事件的報道為例,發現在“大文化·大媒體·大編輯”的理念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融合過程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了傳媒界新格局的構建。
【關鍵詞】大傳媒 傳統媒體 新興媒體 融合
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大融合。在此背景下,秉承著“大文化?大媒體?大編輯”的理念,我國傳媒界呈現出兼容並蓄、百花齊放的態勢,傳媒界實現了傳媒生存與發展的多樣性,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媒體的大融合已成傳媒界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是走向“大文化、大媒體、大編輯”的必然趨勢
大文化是當代編輯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文化觀。科技與知識經濟的發展與作用要求文化要以服務於人的需求為目的,實現其附加價值,在以文化為本質的支撐基礎上,文化向人性化的發展與拓展,可稱之為“大文化”。其次,文化的核心之處在於“傳”,而媒介發揮著文化傳承載體的作用,因此實現媒體多元化,是“大媒體”的要求,更是今後傳媒的走向。“大編輯”則是因為,編輯工作是媒體工作的關鍵環節,文化產品的傳播與傳承是基於編輯工作之上而展開的。實現大編輯,意味著在傳媒的各個領域明確編輯的核心地位,實現編輯業務的融會貫通。①
“長江大學學生救人身亡”事件有著深刻而廣泛的社會影響,盡管事件的發生距今已近一年,但其影響至今仍在發酵。這一事件的傳播,較為典型地表現出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自傳播特點及大融合背景下的“大編輯”理念,以及所實現的最佳傳播效果。
首先,新興媒體的敏銳、快捷、多視角、形式多樣的特點在傳播中表現充分。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時許事件發生,幾小時後網絡便出現相關信息對事件進行披露,隨後幾日,網絡論壇、博客、手機短信等新媒體密集報道相關信息,並展開熱烈討論;網絡視頻、手機視頻出現撈屍者討價還價的圖像,網絡論壇、博客聲討、譴責鋪天蓋地,甚至出現對“大學生舍己救人是否值得”的質疑。
而傳統媒體在報道深度上、匡正和引導功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與CCTV2聯合主辦專題節目《對話》及《魯豫有約》——90後平民英雄節目,《人生》等對話式節目爆出了事件背後的黑幕;《新聞1+1》白岩鬆專題報道《救命無可爭議》;《中國青年報》發表深度評論:《90後年輕人是值得托付的一代》,對事件進行深刻反思;《南方周末》則采取了專題形式對事件進行了追蹤報道。
以上可以看出,在事件發生的不同階段,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有著不同的角色定位,也體現了各自的功用和特點。在事件發生初期,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發揮了揭發與披露的作用,使得事件浮出水麵、公布於眾,網絡自身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輿論陣地,因其互動性強等特性,使得各種觀點與意見在網絡上相互衝突、碰撞。在事件發生中期,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參與了報道。報紙開辟專題專欄,對事件發生的原因、始末進行了深度追蹤式報道,而談話形式的電視節目邀請現場目擊證人參與節目,增加節目及事件的真實性與權威性,也使得事件傳播範圍進一步擴大。“長江大學學生救人”事件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廣泛而深刻並呈現多元化:讚美救人行為、抨擊見死不救的船老板及漁民、質疑大學生的行為是否值得等言論四起,因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積極參與所產生的碰撞、共鳴,從而還原事件的全貌。在事件發展後期,以電視為主的傳統媒體集中地、正麵地對“大學生救人”事件進行了宣傳,努力挖掘並宣揚事件中的人性光輝,讚美大學生所體現的中華傳統美德。至此,社會輿論基本得到統一規範,在傳統媒體的匡正與引導下對事件本身形成了統一的看法。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報道,代表了社會大融合下的大媒體,實現了不同領域各媒體的分工協作,體現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相輔相成、和諧發展。而事件最後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及人性光芒,更是對事件本質的挖掘,是文化本質向人性化的過渡與拓展,是中華文化與民族文明的結合的體現,即是大文化的內涵。
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有特點,二者的融合使其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傳統媒體是相對於新興的網絡媒體而言的,以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即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的交流活動的媒體,包括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通常我們又把它們稱作“平麵媒體”。
議程設置理論是傳統媒體的重要特征和社會功能,傳統媒體具有形成社會“議事日程”的功能,從而使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認知與判斷與傳媒的報道之間形成高度對應的關係。在傳統理論中,議程設置理論體現為傳者強勢論。傳統媒體將事件在某時段內加強其“顯著性”,通過大眾傳媒反複播報,使其作為“議程”而存在並強烈地影響受眾,其效果是,受眾對事件感知並發展為深度認知,隨後作出判斷、提出反饋。在“長江大學學生救人”事件中,由於傳統媒體,諸如電視、報紙等的參與,使得事件從網絡普及到社會輿論,甚至演變成一場關於價值觀取向的廣泛而深刻討論。事件發展最後,也通過傳統媒體的主流輿論所構建框架定格,成功地“設置”、“引導”了受眾對事件的看法、觀點甚至反饋。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