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縱橫
作者:李佰杭
【摘要】“宋氏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不僅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還在抗戰時期所展開的一係列國際新聞傳播活動中產生了很大影響。本文著眼於“宋氏姐妹”的國際新聞傳播策略,就其傳播價值與當代意義展開探討。
【關鍵詞】抗戰時期宋氏姐妹國際新聞傳播策略
以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迅猛發展,全球化時代、融合媒介時代已經成為現實。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還是我們的媒介範疇,席卷而來的都是一場全球融合的變革。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係越來越緊密,既有殘酷競爭也有利益趨同的合作共贏。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新聞傳播的研究不僅僅是傳媒業界競逐的熱點,也是政治博弈的一個重要方麵。抗戰時期,“宋氏姐妹”在國際傳媒界展開的一係列新聞宣傳活動不僅是新聞傳播最直觀的體現,還讓世界聽到了當時中國最真實的聲音,成為國際新聞傳播的重要踐行力量。
“宋氏姐妹”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三位女性宋藹齡、宋慶齡和宋美齡的代稱。她們出身名門,地位顯赫,皆因婚嫁全部走上了政治道路,並以各自的方式演繹著自己的人生。在抗日戰爭期間,她們摒除異見、團結抗日,充分重視新聞媒體的作用,著重致力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對外傳播,采取了多種策略開展國際新聞傳播工作,為贏得國際輿論支持、促進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綜合運用廣播等大眾傳媒,融入“情感訴求”
抗日戰爭期間,宋氏姐妹所展開的大量國際新聞傳播活動都是基於廣播這一媒介平台,廣泛對外發布信息。1940年4月18日,宋氏姐妹抵達重慶,通過NBC廣播網全麵向美國現場轉播她們的演講。宋靄齡首先發言,她在演講中真誠感謝了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抗戰的同情與支持,並對汪精衛的賣國投敵行為進行了控訴。接著,宋慶齡在演講中說:“太平洋和全世界人民的將來曆史,一定和以前不同,且將再見光明燦爛,因為中國不願做奴隸的人民,已經拿起了武器,爭取自己的自由,同時也是為世界人類,為你們大家爭取自由。”而宋美齡則巧妙地對美國政府向日本出口戰爭物資的可恥行為進行了譴責:“中國人民不願當亡國奴,必能全力以赴,同日寇血戰到底。問題是,我們會得到公正的對待嗎?這隻能由美國人民和他們的國會議員來回答。”
在她們“敲警鍾”式的對外廣播演講中又融入了情感訴求,一方麵最大限度地喚起了國外人民的注意與同情,讓大眾真切了解日本侵略的真實意圖與中國抗戰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麵也給世界人民營造出一種緊迫感,在心理上喚起他們的危機意識。
宋氏姐妹還多次接受記者采訪,親自撰寫電訊,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闡明各自對中國抗日戰爭及民主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宋氏姐妹還創辦過專門從事抗戰宣傳的刊物和報紙。1938年6月14日,由宋慶齡組織的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成立,隨後創辦機關刊物《新聞通訊》。據統計,宋慶齡親自執筆撰寫了8篇文章和評論,均致力於報道中國人民抗日的真實情況。她還組織外國友人根據在中國的親身經曆與感受,寫出了一係列具體生動和有說服力的報道傳播到世界各地。
宋氏姐妹通過各種傳媒形式,並融入“情感訴求”,積極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深刻揭露了日寇侵略的野心,營造了一種侵略壓迫感,給世界人民敲響了警鍾。
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聞工作,進行“分眾傳播”
宋氏姐妹十分注重針對不同的社會群體及他們的特點,進行卓有成效的宣傳。在從事抗戰國際新聞傳播時,就充分運用了這種“分眾傳播”的策略。
抗日戰爭期間,宋氏姐妹曾多次組織婦女活動,對廣大婦女同胞發表講話和演說,組織婦女開展救國運動,並親自撰文號召廣大婦女同胞積極投入到抗日戰爭中。宋慶齡在紐約《亞細亞》雜誌上發表了重要文章《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鬥爭》,文中疾呼的“在當前這場戰爭中,中國婦女已經證明她們是無愧於曆史的民族英雄”,大大增強了婦女同胞的抗戰勇氣;她所提到的“但也有些卓絕的婦女,她們的修養、見識、行政才幹,甚至作戰的勇敢和民族革命運動的興起使中國婦女有了新的、更廣闊的遠景”,大大堅定了婦女同胞們抗戰勝利的信心。
對學生和兒童群體,她們則采取親和的方式來進行抗日傳播,並得到了積極響應。抗戰時期的中國兒童節是4 月4 日,宋氏三姐妹在1940年4 月3 日到達重慶歌樂山,視察戰時兒童保育會第一保育院。宋慶齡開心地說:“看到這些蒙受戰爭苦難,失去父母的苦孩子變成了幸福的兒童,怎能不令人高興呢。”她還對孩子們說:“我們專程來看望你們,明天就是兒童節,祝你們節日快樂。”然後親自將一包包糖果餅幹送到難童們手中。她們的舉動被新聞媒體一一記錄,當時重慶的《新華日報》進行了跟蹤采訪報道並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她們對兒童的關愛感動了國人,也感動了世界,更在一定程度上堅定了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