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縱橫
作者:常書輝 袁應 蘇芝雙
【摘要】民國時期我國新聞界湧現出很多才華橫溢、風格各異的名記者和報人,比如梁啟超、章太炎、黃遠生、林白水、邵飄萍、張季鸞、王芸生等,他們生活在一個新舊交替、風雲際會的年代,博學多才,有著迥然不同的胸襟和氣度,或狷或狂,或儒或雅,有著“真名士自風流”的風骨。他們秉筆直書,抨擊醜惡,常有驚世駭俗的作為,麵對強權暴力往往傲骨錚錚,不惜用生命來捍衛真理。有的甚至還獻出自己的生命,用鮮血寫下了中國新聞史上蕩氣回腸的一章。
【關鍵詞】民國報人風骨
如果要問中國新聞界最繁榮的年代是哪個時期,那麼答案毫無疑問是民國時代。民國時代,中國風雲激蕩,戰亂紛爭,植根於這樣土壤的報紙,生命力都較短暫。然而,即使在這此起彼落、瞬息萬變的“短暫”裏,也出現一些才識過人、品格高尚、無愧於“報人”稱號的先賢們。在民國那個異度動亂的年代裏,他們用他們的筆,唱響了屬於他們那一代的時代強音。那是一個大師雲集、群星璀璨的年代,於是乎,好像一夜之間,人人都開始談論黃遠生、邵飄萍、曹聚仁了,當著名報人們開始紛紛蛻變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身上蘊含著一種力量。而屬於那個報人的所謂風骨和操守,歸結起來,大概有以下五點:
一曰新銳
民國,那是一個紙質印刷型媒體稱雄的時代,社會上缺的不是新聞,不是資訊,更不是知識,而是傳播它們的載體——報紙,以及解讀社會新聞、批評世界資訊和鑒識人類真知的“言論”——一種高於凡夫、超於俗子的明白曉暢的“見識”。
於是,你看到包括《大公報》、《京報》、《申報》在內的很多報刊都有自己的抱負和使命,聘請的主筆多是有才華有激情的資深學者,而社長編輯多為社會名流,他們代表民意,以監督政府為天職。他們或超然黨派,或反映民意,一開始就有自己的主張和宗旨,而這種主張和宗旨往往是為政府和舊官僚所不容的,雖經挫折但他們仍然矢誌不移。往往他們的新聞也是那個時代具有爆炸性的,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味道。其中比較出格的要
數張季鸞和邵飄萍。
1、“以文論政”、“四不”先生——張季鸞
張季鸞“四不方針”的提出標誌著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成熟,“四不方針”強調報紙的獨立地位和客觀公正原則。這是張季鸞對中國傳統新聞思想的一個突破。而“以文論政”則是作為“四不”方針的出發點和歸宿,集中體現了張季鸞的“言論報國”、“新聞報國”思想,反映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具有明顯的進步意識。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張季鸞在民國初期的一些新銳之舉卻不為人所知。這位報人,1913年創立《民立報》,因消息靈通,言論犀利,備受各方矚目。6月,因披露袁世凱“善後大借款”內幕,震動全國,當晚被投入獄。
2、“鐵肩辣手”之邵飄萍
民國時的北京新聞界幾乎是在北洋軍閥的屠刀下生活;北京大官厭見記者,不願透露人民應知而未知的重大新聞,邵飄萍卻憑其大智大慧,甚至以隱性采訪的手段抓到獨家新聞,及時向讀者披露真相。1916年,邵飄萍自創《京報》,提出獨特的辦報宗旨“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是本報之所作為也”,並奮力突破新聞的一個禁區,將內閣會議內容公之於眾,官方欲阻止,但在邵飄萍力爭下,閣議秘密得以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