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研究的背景
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自1999年大力推進以來,各地區、各高校因地製宜、因校製宜,形成了多種具有可操作性的剝離樣式,實現了後勤與學校行政管理係統的規範分離。2005年,教育部提出的“市場提供服務、學校自主選擇、政府宏觀調控、行業自律管理、職能部門監管”30字改革方針,為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目前,全國高校後勤整體注冊為獨立法人實體的還比較少,本課題研究的對象主要為占全國大多數的沒有注冊為獨立法人但實行準企業化運作的高校後勤。
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至今,使高校後勤具有了鮮明的特性,其在管理上既不能完全沿用事業單位的管理方法,又不能完全沿用現代企業的管理方法,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麵,顯得尤為突出。由於事業編製職工、集體所有製職工和外聘職工(含人事代理製和務工人員)3類身份的職工在高校後勤並存,使得高校後勤的人力資源管理甚至難於任何一個企業或事業單位。本課題所針對時間段為後勤社會化改革逐漸深化的過程,重點研究非事業編製職工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高校後勤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一屬性決定了高校後勤必將雇用大量的人力;高校後勤具有教育屬性,在提供服務的同時還有重要的育人職能;高校後勤運行經費多來自學校,其經營行為也多為微利保本,學校不但希望後勤節約經費開支,還希望後勤能夠創造效益支持教學科研,尤其近些年各高校紛紛擴招,但投入後勤的經費往往沒有按比例增加,因而後勤在支出上也要精打細算。這是本課題研究的背景之一。
2008年1月,枟勞動合同法枠實施,對高校後勤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提高管理的規範化和科學化水平,否則高校後勤必將陷入尷尬境地。這是本課題研究的另一重要背景。
1-2高校後勤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現狀
1-2-1高校後勤人力資源自然情況
以北京高校後勤為例,據調查,北京市高校後勤員工隊伍構成基本如下:事業編製職工占27%,集體所有製職工占4%,聘用製職工占64%。聘用製職工中有一小部分是後勤自主聘用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一般從事管理工作,約占總人數的8%;其餘聘用製職工多從事簡單勞動,人數較多,約占總人數的92%,其中外地農民工居多,也有相對較少的本地農民工和城鎮戶口職工。
事業編製職工主要為1999年後勤社會化改革以前學校安排到後勤工作的職工。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除了學校正常計劃安排到後勤工作的職工外,還有一些需要照顧的教工家屬、在校內其他部門不能勝任工作的職工及學校征用土地後的農轉非人員被安置到後勤。事業編製職工文化程度相對不高,目前普遍年齡偏大,從事體力勞動有一定困難,但對學校和後勤工作非常熟悉,經驗豐富,穩定性強,對後勤和學校懷著深厚的感情,所以事業編製職工目前仍為後勤的骨幹力量,班組長以上崗位多為事業編製職工。
高校後勤進入社會化改革階段以後,後勤管理提高了對人力資源的重視程度,逐漸引進了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參與到後勤管理中。但按照改革的精神,“規範剝離”後的多數學校不再給後勤事業編製指標,所以與後勤聘用的人員建立的是勞動關係,簽訂的是勞動合同,有的學校把這部分人叫“人事代理製”或“非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