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小事,叫陪你吃飯
情感
作者:尚軍
我一個朋友,有一個保持了多年的習慣,不管多忙,每個月都要跟兩個最好的朋友吃頓飯。菜品怎麼簡單都好,哪怕隻是一碗雜醬麵。
其實,要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約著見一麵,吃頓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曆,跟幾個朋友約吃飯,每次微信上都說,什麼時候約著一起去啊。對方回,好啊好啊。可“什麼時候”真的就成了一個未知數。有那麼一天,訂好了桌子,信誓旦旦地要去赴約,碰巧領導臨時讓你加班,說好的聚餐就又耽擱下來。
我問那個朋友,你是怎麼堅持那個習慣的?或者,時間久了,這種習慣會不會就變成了一個形式?
朋友說:“我一直覺得,朋友圈再多點讚,也不及和朋友吃碗麵條。現代科技是很發達,可是,畢竟不如麵對麵來得溫暖。熱氣氤氳中,朋友見麵聊天,相談甚歡,還一眼就能看出你胖了,他有黑眼圈了,看你不太開心啊……這些真不是在冷冰冰的電腦或者微信背後能夠感知到的。”
那麼,你有多久沒跟家人朋友一起吃頓熱氣騰騰、推心置腹的飯?
我第一次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並且覺得跟家人朋友吃飯原來是件如此正式、需要慎重作答的事,是在去年。
一次,我代表公司去外地出差,跟另一家公司商討合作協議的細節。那天的會議一直開到次日淩晨5點,依然有許多細節沒有達成共識,於是決定回房間休息3個小時,然後再議。對方項目團隊裏一個30歲出頭的小夥子,立馬收拾東西,急匆匆地要往家趕。
“就在旁邊的酒店湊合一晚上吧。”他的同事說,“你這路上往返就得兩個小時。”
他笑著搖搖頭,打出租車走了。
他趕在老婆起床前到了家,輕手輕腳做好了早餐——她最愛吃的三鮮麵,外加一片烤麵包、一個荷包蛋。兩個人迎麵對坐,笑意嫣然,邊吃邊聊些工作、生活上的瑣事。等她吃完,他麻利地收拾完碗筷,在8點鍾前回到了會議室。
中午開完會,正好跟他一起下樓去自助餐廳,於是就聊起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說,這幾天老婆身體不太舒服,請假在家休養,而他工作這麼忙,晚上回到家,老婆都睡了,所以,陪老婆吃頓早餐,是他們一天唯一能說會兒話的時間。他不想錯過。
我問:“你們是剛結婚不久嗎?還處在新婚甜膩的階段。”
“不是,我們認識十多年了,結婚5年,孩子兩歲。”
我有些詫異了。這樣的狀態,按理說,不太會這麼在意一頓飯要不要在一起吃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