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規則利用對手的弱點(1)(1 / 3)

失敗之因

諾維爾公司在多元化經營戰略指導下,陷入了登峰造極的絕境。它購買了企業又無力管理;它把時間和財務投入到應用軟件市場上,使微軟這個暴發戶對手得以在諾雛爾的強項,即計算機網絡操作係統行業中站穩了腳跟。

世上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當你想要得什麼東西的時候,正好發現有人想急於出手你想要的東西。如果你碰上這種傳說中的所謂的絕望的賣主,你就有機會做一次極好的交易。

第一起絕望的賣主交易算是美國購買路易斯安那領土。當時美國政府隻想在邊疆地區尋找一處能夠進入密西西比河的入口。

在傑佛遜總統的批準下,部長羅伯特·利文斯通和詹姆士·門羅向法國提出,以2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密西西比河流域南部一塊土地。兩位部長吃驚地發現,法國願意出價1500萬美元轉讓整個路易斯安那領土(後來成為美國的13個州)。在當時的條件下,無需任何精明和手段,你所要做的就是在這筆交易搞砸之前盡快了結。

曆史上最傑出的棒球運動員的交易也是一起絕望的賣主交易。哈利·法拉齊不但是波士頓紅襪棒球隊的老板,還:是一位話劇製作人。這時候劇院負債經營,紅襪隊的前任業主也在催著他償還轉讓的欠賬。當他把這些苦衷說給紐約楊基佬棒球隊的一個老板時,一個把貝比·魯斯出售給紐約楊基佬隊的交易很快就達成了。

偉大的機遇產生於別人陷入財政絕境時,盡管這樣說有點不仁義。1915年,皮埃爾·杜邦由於威廉·杜蘭特(通用汽車公司創始人)的原因而進入通用汽車公司,後來又在1920年以低價買斷杜蘭特手中的通用汽車公司股票,從而把杜蘭特從一樁投機交易中拯救出來。杜邦家族後來又購買了部分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一直到美國最高法院通過司法部下令杜邦將其售出。在1962年,不到1億美元的資本漲到了30億美元。

美國第一位工業時代的巨人摩根偶爾也趕上一起最大的絕望的賣主交易。在這起交易中,他勇敢的行動把美國金融市場從1907年的恐慌中拯救出來。摩根與幾位銀行家和實業家一道,連續數周夜以繼日地工作,遏製住了銀行、經紀公司和信托投資公司的擠兌狂潮。戰鬥快要結束時,摩根發現一家經紀公司行將倒閉。考慮到如果對這家公司進行清算,就會再次引起恐慌,摩根提出購買這家公司的主要資產——田納西煤鐵一鐵路公司的控股權。這也是他所屬的美國鋼鐵公司剩餘的競爭對手之一。與杜邦購買杜蘭特的股票相似,摩根支付的金額不是由資產本身價值決定的,而在於絕望的賣主迫切的需求。

買方和賣方同樣都可能陷入絕望的地步。20世紀80年代正是傳媒公司進行交易的良好時機。擁有傳媒公司或建立傳媒、通訊帝國的狂想使那些擁有這樣公司的人發了大財。對於彼得·戴曼迪斯收購CBS雜誌公司和約翰·克魯格收購都會媒體公司來說,他們隻是通過杠杆收購獲得產業。他倆都是在清償債務時,發現那些戰略收購家對該公司的巨大需求,於是他們轉手倒賣這些資產而發了大財(在這些事例中,利潤是通過抓住時機、買賣公司實現,而不是實際擁有並經營這些公司得到的)。盡管克魯格以15.5億美元的價格向魯佩特·默多克出售了6家電視台(遠遠超過了1年前整個交易的購買價,後來全部資產又以80億美元的價格售出),默多克用這些資產建立了福克斯廣播電視網。

所以很難說,默多克在這起交易中吃了虧。反過來,戴曼迪斯以高價將資產出售給法國出版業巨人阿歇特(Hachette),盡管他沒有被毀掉,但經過幾年的努力,阿歇特在付出高額代價後還是進入了美國市場。(阿歇特確實重振了旗鼓,成功地在美國經營著《婦女時代》、《世界時裝之苑》和《首映》等雜誌)。

當然,與這些結果相反的交易確有發生。如果你正在收購一家破敗了資產或遇上一個絕望的賣家,一定要大打折扣。忽略這一點就會導致經營失敗。沃德百貨公司在大規模杠杆收購交易後

10年的破產倒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參見第9章的描述)。

沃德百貨公司與20世紀80年代進行杠杆收購的利夫可零售企業結束於破產法庭中的狀況不同,它不是由於沉重的債務而導致破產倒閉,整個公司的運營隻是未能持續盈利。1988年通用電氣資產管理公司及其管理層將沃德百貨公司買斷後,公司遇到的問題就是下屬店鋪經曆了40年的曆史後,破舊、狹小和位置不佳。采取的一些具有短期效應的措施,僅維持幾年短暫的盈利,這讓人忘記了這些商店的問題。美孚石油公司盡管在收購沃德百貨公司時受到人們的譴責,但最後還是盈了利。沃德百貨公司的管理層當時由於普遍認為肯定會給人們帶來財運而受到讚賞,結果卻是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