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易中,如果你比別人早一點發現什麼,你就會受益匪淺。要想做好一筆收購交易,你必須對收購公司(或談判的目標)的價值有所了解。本章所描述的事例說明了創造性地發現價值而得到的巨大回報。這些交易中的主要人物都比對手精明,因為他們看到了價值並且能夠充分利用其價值,而別人恰恰忽視了這一點。
在收購阿拉斯加時,林肯總統和安德列·約翰遜總統的國務卿威廉·蘇厄德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片未開墾的凍結的荒原,他們堅信,美國隻有把自己的國土全方位地拓展到大陸盡頭,國家安全才能得到保證。這與後來在這片土地上發現金礦和石油無關,但蘇厄德的見解是正確的,也不是從當時的領土擴張政策上考慮而是從阿拉斯加本身來考慮。隨著俄羅斯作為一個強權大國的興起,美國人肯定不願意讓俄國人呆在阿拉斯加。
回顧過去,這種價值的“發現”有時又是顯而易見的。沃倫·巴菲特開玩笑說,他在1936年還是個孩子時,就發現了可口可樂這個品牌的價值。當時他用25美分買半打可口可樂,然後按每瓶5美分將其售出。隻是過了51年後,他把可口可樂的股票買下。巴菲特,作為本傑明·格雷厄姆傳授的增值投資商,總是在尋找那些以低於內在價值出售的股票。這樣就使巴菲特總是與那些過時的行業進行低價或低利潤交易。後來他把“內在價值”擴展到了資金平衡表上無法反映的東西上,包括商標品牌和企業管理能力。盡管巴菲特在1988年是以高價收購可口可樂的股票,但他正確地認識到,該公司有一個無可取代的、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品牌。他還發現可口可樂公司的管理人員懂得如何擴大該品牌的價值。
本章描述的其他交易講的都是20世紀80年代金融界人士如何通過杠杆收購和資產剝離賺大錢的。他們的交易模式受到許多人的效仿。他們總是先行一步搶在別的投資銀行家趕過來分食前,完成這些大型複雜的交易組合,而這時候正是大多數收購者把這些廣泛宣揚的交易的價格抬高之時。詹姆士·哥爾斯密爵士收購戴夢德國際公司和羅納德·佩雷爾曼收購技術彩印公司都屬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轉手倒賣公司的先行者,他們憑借低價搶先收購而賺了大錢。
本章講述的其他兩起交易——克爾伯格一克拉維斯一羅伯茨公司買進西夫緯和漢森信托公司收購SCM公司都發生在1986年,這時正是在大規模並購交易的高潮期,然而他們都抓住了別人忽視的機遇,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克爾伯格一克拉維斯一羅伯茨公司首先出售了一係列的資產來削減債務,然後耐心等待著。
這種耐心算是80年代並購狂潮中最緊缺的資本,一直等到克爾伯格一克拉維斯一羅伯茨公司傑出的管理人員將西夫緯發展成比收購時更有價值的公司。
漢森信托公司的交易規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購買SCM公司,然後是8次資產剝離;從向第三者出售,到股票上市和脫離子公司分立獲利13億美元。漢森信托公司所取得的這一切成就背後,也有令人遺憾的失誤。SCM公司最大的資產,即史密斯·克羅納公司破產倒閉。由於漢森擁有其50%的產權,因而失去了4億美元的賬麵利潤。
購買阿拉斯加(1867年)
到18世紀末期,阿拉斯加在國際上被公認是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這是由於丹麥探險家維圖斯·白令在1741年為彼得一世勘察北極時發現了這片大陸。白令和他的許多同伴在這次災難性的征途中死於壞血病,幸存回來的人講述起那裏的動物,包括有珍貴毛皮的海獺。
到18世紀末期,俄羅斯人定居到那裏,皮毛生意很興隆。
當地還居住著土著人,其中包括愛斯基摩人、阿留申人、特裏吉特人和阿薩巴斯加人。這些土著人在俄羅斯的統治下過得並不太好,許多人都死於諸如天花等他們不知道的疾病。有些人如特裏吉特人還和俄羅斯人發生過戰爭。
到19世紀50年代,俄羅斯慢慢對阿拉斯加失去了興趣。皮貨貿易逐漸萎縮,並且由於爆發的克裏米亞戰爭使俄羅斯對控製遙遠的土地失去了興趣。在美國總統布坎南執政時,俄羅斯就提出要出售阿拉斯加,但談判破裂。接著發生了美國內戰,美國政府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別處。
對於當時林肯總統的國務卿蘇厄德來說,購買阿拉斯加是美國整個戰略的一部分。由於林肯對國際事務不感興趣,蘇厄德就在林肯內閣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盡管蘇厄德在美國內戰期間處理外交事務得心應手,但他幾乎犯了一個永載史冊的謬誤,竟想通過向整個歐洲宣戰而促使美國南北雙方聯合。要知道,蘇厄德一直主張美國領土擴張政策。蘇厄德認為,美國應該盡量控製自己鄰近的土地,國家的安全隻有通過領土擴張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