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森提出了更高的價格,隻是不想讓美林以其最終價格收購。美國地區法院判美林勝訴,但在第二次巡回審判時又判漢森勝訴。1986年1月,上訴法庭作出裁決的第二天,漢森以9.3億美元的價格(折合每股75美元)完成這起標購。
漢森馬上開始積極主動地出售資產。一年後收回收購成本。
格利登塗料公司按6.24億美元價格出售;德吉食品公司分兩次出售,先後獲收入1.85億美元和1.4億美元。聯合紙業公司賣得1.6億美元。加上出售的其他資產,漢森共得12.5億美元,利潤所得為3億美元。這時它還擁有公司的辦公設備業務(史密斯·克羅納公司)、一個金屬製品企業(SCM金屬製品公司)、兩家化工公司(SCM化工公司和格利迪柯公司)和一家香精香料公司(巴爾的摩香料公司)。
各部分資產的銷售都得了好價錢。巴爾的摩香料公司在1990年以2400萬美元出售。1995年,漢森將包括SCM金屬製品公司的部分美國資產轉讓給股東,分立為美國工業公司。1996年美國工業公司以1.22億美元的價格將SCM金屬製品公司出售。兩家化學工業公司與昆騰化工公司一起,也於1995年轉讓給股東,分立成公開上市的千禧年化工公司。漢森公司當時市值14億美元,將近30%的營業收入來自從前的SCM業務部門。
漢森甚至憑借史密斯·克羅納公司賺錢。實際上也隻有漢森才會賺這樣的錢。起初是由於史密斯一克羅納公司的市場發展成熟才導致企業的大規模聯合。但是漢森把計算機、辦公設備和打字機產業組織在一起成立獨立公司——史密斯一克羅納公司(Simith orona Corporation),並於1989年公開出售其52%的股權。
該公司一經公開上市,漢森就得到4.28億美元的特別分紅。
漢森信托公司在這期間還擁有一半史密斯·克羅納公司的產權,在首次股票公開上市時的市場資產總額約為4億美元。但隨著公司上市後經營狀態一直不佳,該資產價值永遠沒能實現。上市後公司股票價格從起初的每股21美元降為5美元,從那時起經過一段漫長的下滑過程,最後於1995年破產。盡管漢森公司在1995年為了結一場集體訴訟的官司共支付給股東2000萬美元,很奇怪他們還是從一處行將完結的產業中賺足了錢。
雖然漢森信托公司擁有的48%的史密斯一克羅納公司的產權最後變成一團廢紙,但這起交易成為當時最精明的資產拆散交易之一。漢森在收購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賺回成本,三年之後獲純利潤7.5億美元。此外,漢森信托公司的股東得到的股權,憑借資產銷售和收購SCM公司的產業,創造了至少5億美元的價值。
成功之道
SCM公司是包括塗料、食品、紙製品、辦公設備、化工原料和其他產業的大雜燴。漢森信托公司的管理人員必須搞好無數次的交易才能為這些資產的出售找個好價錢。
他們幹得如此成功,以至於其中的標誌性產業資產,即辦公設備部門破產倒閉後,漢森信托公司照樣從SCM賺了7.5億美元。
波克希爾·哈撒韋購買可口可樂公司股票(1988年)
沃倫·巴菲特是曆史上最成功的投資商。他的投資公司(波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盡管連續兩年下跌,但1965年在巴菲特接管波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時的10,000美元,到2000年就升值到5000萬美元。
巴菲特將他的成功歸功於由本傑明·格雷厄姆經常倡導的增值投資理論。格雷厄姆是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就學時的教授,也是《證券分析》一書的作者之一(與大衛·多德合著)。根據格雷厄姆的理論,每種股票根據資產的價值有其與市場股票價值不同的“內在價值”,關鍵是要找出兩種不同價值間的差別,並且充分加以開發利用。證券分析是固定的、機械的,隻需要投資到低於賬麵價格的股票上就可以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