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規則不要讓自己處於有求於人的境地(2)(1 / 2)

1991年8月,法利與債權人達成協定,同意讓西點公司內部清理後再申請破產。法利將其95%的產權轉讓給債權人,這樣債權人將10億美元的債權轉為股權。法利實際上喪失了所有的財產,總值達1.5億到3億美元。1992年西點公司重組後,法利將其5%的股權賣回給公司後提出辭職。

重組後的西點公司在1993年將最後5%的股票兌現後,擺脫了破產前法利造成的巨額債務,開始走上盈利軌道。法利則將精力投入到“織機之果”的經營管理上,但沒有取得多大成績。

1999年中期,“織機之果”公司解雇了法利並控告他,隨後提出破產申請。

失敗之因

當德崇證券公司為法利籌集到委任企業同盟資金時,就好像注定將要發生糟糕的事情。法利以及後來的德崇證券公司被迫完成了這起交易,所有的理智被他們拋到九霄雲外。收購計劃粗製濫造,交易得不償失,公司很快就破產倒閉。

吉本斯·格林·馮·阿莫倫根對俄亥俄床墊公司的杠杆收購(1989年)

20世紀80年代,波士頓第一銀行算是受到並購狂潮影響最大的企業。這家投資銀行在野心勃勃的布魯斯·華瑟斯坦帶領下,死死地把持住自己的主導地位。華瑟斯坦、喬·佩裏拉以及其他並購專家們的自身缺陷再加上付給德崇證券公司的巨額酬金,使波士頓第一銀行成為專為這些交易籌資的先鋒企業。

但波士頓第一銀行的進取心多於其理智。它所資助的最糟糕的交易包括羅伯特·坎普收購聯合百貨公司(本書前麵已介紹過)和吉本斯·格林·馮·阿莫倫根公司對西爾利牌床墊製造商——俄亥俄床墊公司的杠杆收購。

俄亥俄床墊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恩斯特·吾利格慫恿有關人員在1988年9月提前公布公司得到的股息,並且公開提出拍賣。6家不同企業參與競標報價,其中有3家高出標底。1989年3月6日俄亥俄床墊公司宣布吉本斯·格林·馮·阿莫倫根以9.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並且承擔原有的債務。

資產結構大致如下:

由3家銀行組成的辛迪加管理的擔保債務4.95億美元。

由波士頓第一銀行提供的臨時貸款4.57億美元,以後轉為長期債務。

吉本斯·格林·馮·阿莫倫根公司提供的資本金1.7億美元。

這宗交易後來在美國金融界落下個壞名聲,被稱為“燃燒的床”。它一開始就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雖然收購者之間展開了競爭,但是俄亥俄床墊公司的售價超過公開出售前不久的市場評估價值的1倍。

第二,雖然西爾利床墊是一個叫得響的名牌,但俄亥俄床墊公司是由吾利格親手靠推銷建立起來的。雖然吾利格願意留在公司繼續幹,但吉本斯·格林·馮·阿莫倫根公司不久又雇了新首席執行官,吾利格還得聽從他的安排。吉本斯·格林·馮·阿莫倫根公司還解雇了一些高層管理人員,業主群體中缺少了公司裏原有的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

第三,這起交易一開始就不是根據出售資產而計劃的。俄亥俄床墊公司的主要資產是西爾利品牌及其遍布全國的生產和銷售網絡。除了西爾利品牌之外,公司還擁有一些其他品牌。但由於遲緩誤事,公司丟失了在吾利格離開公司後將斯騰斯·福斯特部門以87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吾利格的機會。此外由於公司的骨幹是市場銷售推廣業務部門,這使公司很難在交易後削減其開支。

第四,收購俄亥俄床墊公司僅過了幾周,吉本斯·格林·馮·阿莫倫根公司內部產生分裂,馬克·格林離開公司去創辦自己的企業。而當俄亥俄床墊公司經營出現問題時,合夥人卻相互公開指責對方。

在這種環境下,隨著垃圾債券市場崩潰的開始,波士頓第一銀行開始出售手中的4.75億美元的無擔保債券。該銀行與德崇證券公司不同,沒有邁克爾·米爾肯和一幫固定買家,因而在交易結束前無法籌到所需資金——它必須為吉本斯·格林·馮·阿莫倫根根公司提供一筆4.57億美元的臨時貸款。這筆貸款使俄亥俄床墊公司的資產值更少,還要求業主支付相當高的利息。此外債務償還拖得越長,人們就對波士頓第一銀行的經營能力越加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