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規則關照好小人物(1)(1 / 3)

由於交易都包含一係列複雜的操作過程,所以交易可以看成是一門藝術。關鍵是要記住,交易的目的要非常明確。當買者或賣者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企業發展的成功可能性就會增大。

但企業最後成功與否,還要由企業自身所決定。由於在過去的20年裏,資產在業主的手裏倒來倒去,很容易讓人將交易當成目的。如果你買下一家公司,即使價格非常合算,但最終你必須去經營管理才行。

具體到許多搞好的或是搞砸的交易,有時還要看你如何對待公司的員工。在大量的企業收購交易中,員工一直被認為是一項大宗開銷,如果考慮到節省開支的話,大規模的裁員就被許多收購者看成是一種積極措施。裁員確實幫助克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公司用西夫緯賺錢,但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公眾媒體的負麵報道改變了克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公司後來的做法。(參見第3章對該交易的描述)

許多成功的交易並沒有把員工當做開支來削減,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充分利用員工當家作主來改善經營。克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公司的另一次交易,即在收購勁霸電池公司過程中,將大量的產權分攤給員工就說明了這一點。克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公司的並購交易都包含員工持股的成分,但在收購勁霸電池公司時,員工持股普及到了普通員工一級,而不像往常那樣,隻將產權集中在幾位高層管理人員手中(當然在這起收購中,高層管理人員中產權也占一大部分)。由於員工受到鼓勵,資金流量增加了20%到50%,使這筆交易成為克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公司有史以來贏利最多的一次交易。

戈登·凱恩將7家化工產品企業收購到凱恩化工產品公司名下,在員工持股機製中走得更遠,產權分配普及到了幾乎每個員工。這些雇員幫助凱恩大幅度地削減了開支。隨著化工產品周期性的變化,所有員工都賺到了大錢。90%以上的普通員工參與了員工持股機製,一年每人至少得到了10萬美元。

通過凱恩化工產品公司和艾威斯公司的運作(參見第5章)例子可以看出,員工持股機製對員工和業主都有利。但員工持股機製也容易被濫用,威斯利公司將員工持股機製作為一種資產出手的手段,來清理收購的席夢思床墊公司。盡管威斯利得到很可觀的收益,但它後來在四種不同場合將其部分收益退回。

交易失敗還有可能是沒有善待好員工以外的相關人物。萊曼家族靠大舉借債建立了地產王國,本應該和他借到200億美元的銀行家關係融洽,但萊曼家族的成功使其與銀行家們產生隔閡,他們不再關心萊曼家族的生存和發展。銀行家們爭著向萊曼家族貸款時,他們就以傲慢的態度對待這些銀行家。當萊曼家族要在倫敦附近實施龐大的加納利碼頭工程時,經濟形勢開始對他們家族很不利,但保羅·萊曼仍然像往常那樣對待這些銀行家。因此,銀行家們隨即將萊曼家族趕出了這項工程的建設,並且使他們的企業奧林匹亞一約克公司陷入破產。

德崇證券公司的破產也算是得到了同樣的報應。盡管德崇證券公司不是本書談到的交易中的主要參與者,但它至少為本書描述的五宗交易提供了資助,此外作為杠杆收購的先驅,德崇證券公司造成很大影響,使其他企業卷入了資產交易,並導致了本書描寫的幾起著名的交易的失利。

很明顯,德崇證券公司終結是始於邁克爾·米爾肯受到指控。

德崇證券公司首先試圖逃脫,但還是決定支付大筆罰款來了結對自己的指控。當它在經濟狀態不佳時,沒有任何銀行或是政府機構來保護它。J.P.摩根曾經想辦法向那些暫時境狀不佳的金融機構伸出救援之手,以結束1907年的經濟恐慌。但現在與其相反,沒有任何人想挽救一下德崇證券公司。因為其他公司認為德崇證券公司得誌時,極力避免讓他們參與交易、分享交流經驗。

當形勢發生變化後,美國金融界無人願意站出來幫德崇證券公司一把,許多企業甚至看到德崇證券公司完蛋而感到幸災樂禍。

戈登·凱恩收購凱恩化工產品公司(1987年)

人們稱戈登·凱恩為化工企業杠杆收購的先驅者。作為一位杜邦公司的終身行政管理人員,他在退休後兩次重返工作崗位並且帶領員工買斷化工產品企業。凱恩的收購程序並不複雜,都是從他將近50年職業生涯中學到的交易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