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規則不怕討人嫌(1)(1 / 2)

戈登·蓋克曾在電影《華爾街》中對巴迪·福克斯說:“如果想交朋友,就弄條狗來吧。”盡管參與大宗交易中的各方表麵上看起來相處得非常和睦融洽,比如說在記者麵前熱情地握手、共同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一致同意為老雇員支付優厚的遣散安置費,等等。有時你可以通過在交易中充當小人而處於有利地位。

在交易中確實有通過采取友好態度能夠達到目的的時候,但這種情況非常少。情況經常是這樣,如果有什麼東西值得談判,那就值得盡力以得到你所要得到的東西。

有時候確實可以使人厭煩就能夠在交易中占到便宜。誰也不會喜歡這樣的交易對手,但有時采取這種方法就可以將對手拖垮,最後就能戰勝對手。

這種場合下交易的最傑出的典範,就是少有人知的聖路易斯精英隊(當時屬於現已解散的美國籃球協會ABA)的一次交易。

當時聖路易斯不願加入國家籃球協會(NBA)。其他俱樂部(如丹佛掘金者隊、印第安納步行者隊、紐約(現為新澤西)網隊和聖東尼奧馬刺隊)必須首先在財務上與聖路易斯精英隊達成協議。聖路易斯精英隊的律師唐納德·舒帕克了解到,隻有與他協商解決才算最終結束這個長期煩瑣的過程。他充分地利用了這一點,並在交易的談判中占了上風。其他業主最後隻能屈從他提出的要求。他們必須每年從電視轉播的收入中拿出1/7支付給舒帕克及其客戶——聖路易斯精英隊。當時這筆錢並不算多,但從1976年以來,舒帕克和精英隊的業主共得到5000多萬美元。相反,另一家屬於美國籃球協會的俱樂部沒有加入國家籃球協會,經過協商得到300萬美元,當時這可算是一大筆錢。

20世紀80年代,瘋狂的企業並購者將虛張聲勢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首先購買一家公司的股票並且威脅要收購這家公司,這樣就可以把這家公司玩弄於股掌之中——要麼迫使他們用高價將持有的股票回購,要麼吸引另一家公司將該公司收購。

用這種手段,他們不需融資,也不用冒任何收購風險,就可以在短時間內發筆大財。用這種手段獲利最多的例子就是T·伯恩·皮肯斯企圖收購海灣石油公司。皮肯斯盡其力大肆宣揚,最後使海灣石油公司並入加州標準石油公司(現在的雪佛倫公司)。皮肯斯和他的美沙石油公司在這宗交易中共賺了5億美元。

盡管這種手段很容易讓人看穿,而且讓人不屑一顧,但這種手段經常讓經驗豐富的交易者上鉤。康薩克是一家從事保險和金融業務的公司,在遇到勞倫斯·柯斯及其綠樹財務公司前,搞過40宗以上的並購交易。柯斯的綠樹財務公司盡管麵臨困境,仍能使經驗老道的康薩克首席執行官斯蒂芬·希爾伯特相信:有許多公司擠破了門,爭著要收購他們的綠樹財務公司。康薩克公司最後用高價收購了綠樹財務公司。交易結束後投資者拋出康薩克公司的股票,使其市值下降了80%。最後,綠樹公司的股東在宣布交易後得到股價的一倍。交易宣布時,康薩克公司透露要投入5億美元來清理綠樹公司的財務問題,考慮到這一點,他們所得到的更多。要是綠樹公司不出售就宣布這個決定,其股價肯定會下跌得更厲害。

美國籃球協會與聖路易斯精英俱樂部的財務協定(1976年)

在美國籃球協會經營的9年過程中,付出代價最大的失誤莫過於和聖路易斯精英俱樂部的交易。精英隊中的球星馬文·巴恩斯被恰當地稱為“壞消息”,因為他經常給球隊製造麻煩。有一次他沒有趕上球隊的班機,教練不得不在比賽進行期間叫暫停,以便讓他到場外去支付臨時包機的費用。球隊中雖然有一些出了名的球星和後來在國家籃球協會中成為明星的球員(比如莫裏斯·馬龍),還有剛剛從錫拉丘茲大學畢業的解說員鮑伯·克斯塔斯,但球隊接連兩年的比分紀錄為67-101。他們在國家籃球協會與美國籃球協會同意合並時,正處於銷聲匿跡的邊緣。

國家籃球協會打算接納美國籃球協會的四個強隊:丹佛掘金者隊、印第安納步行者隊、紐約網隊和聖安東尼奧馬刺隊。這些隊中有一大批能使每場比賽觀眾爆滿的優秀隊員。當時國家籃球協會的球隊很少能夠達到如此水平。每支球隊進入國家籃球協會需要交納入會費,並且還要按比例補償不加入國家籃球協會的美國籃球協會球隊。

掘金者隊、步行者隊和馬刺隊在合並後成績繼續上升,因為要照顧到尼克斯隊,網隊被迫轉移到新澤西,還要出售其球員朱利斯·歐文,以支付加入國家籃球協會的費用。有人說他們在這起交易中最不上算,直到現在網隊還在為當時的決定付出代價。

從1975年至1976賽季開始,四個加入國家籃球協會的球隊必須和其他三個隊解決財務問題。這三個隊即肯塔基州的上校隊、聖路易斯的精英隊以及佛吉尼亞的貴族隊。貴族隊很容易處理,在交易談判結束的幾星期前貴族隊關門大吉,他們什麼也沒有得到。(有人說貴族隊太虧,但必須考慮到該隊停業,自己本身並沒有很強的談判資本進行討價還價。)肯塔基州的上校隊得到300萬美元,當時認為是很幸運的一支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