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幼兒園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語言修辭特征分析(1 / 2)

幼兒園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語言修辭特征分析

教材研究

作者:範雪瑞

摘 要: 語言是兒童文學的第一要素,而嬰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兒童文學作品是對兒童進行語言教育與訓練的天然糧食。本文選取蘇教版和南師版語言教材,采用修辭學視角對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語言修辭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為幼兒教師解讀兒童文學作品提供參考,有效促進幼兒修辭語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語言教材 兒童文學作品 語言修辭特征

兒童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就如同所有的建築物不能離開最基本的建築材料一樣,兒童文學的城堡是用形象、生動的、多彩的語言砌成的。離開了語言,文學便不能存在,因此人們稱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1]。

陳子典認為兒童文學與其他文學相比,兒童文學語言具有表達內容、提供學習語言典範的雙重意義。兒童文學作品要擔當對兒童進行語言教育與訓練的任務,他們從中學習語言、豐富詞彙,懂得如何運用準確、鮮明、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客觀事物,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對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語言修辭特征的分析探討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目前對兒童文學語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兒童文學語言特點的研究,強調語言要淺顯、易懂、口語化、形象性、音樂性等,除了鄭荔在《學前兒童修辭特征語言研究》一書中論述了兒童文學創作中語言應符合兒童修辭特征外,對兒童文學語言修辭研究的鮮少。修辭性語言反映了語言運用高位能力,有利於擴展學前兒童語言經驗,挖掘語言美的潛能,激發學前兒童的美感,提高學前兒童的語言交際質量[2]。鑒於此,本文從修辭學的視角對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進行研究,發現教材中語言的以下修辭特征。

一、以形象性比喻為主,與幼兒自身經驗相結合

比喻就是通常所說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比方另一事物或情境的辭格,被比喻的事物通常被稱為“本體”,用來比喻的事物稱為“喻體”[3]。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比喻以形象性比喻為主,所選用的喻體多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並且符合幼兒文學訴之於聽覺的特點,比喻句中口語化傾向顯著。

兒歌《下雪天,像過節》出現比喻四次:停著的小車像鼓鼓的麵包,圓圓的屋頂像塗滿奶油的蛋糕,樹枝像胖乎乎的薯條,下雪天像過節一樣熱鬧。所使用的喻體“麵包、塗滿奶油的蛋糕、薯條”這些食物都是幼兒生活中很喜歡吃的食物,形象生動,與閱讀作品的幼兒的經驗直接相關,所以幼兒在閱讀中倍感親切,同時為幼兒提供認識事物的新視角。謎語《猜猜我是誰》中出現比喻兩次: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把大象的耳朵比喻成蒲扇,身子比喻成小山,用詞口語化,符合幼兒接受語言的特點。並且通過這種創造相似性的比喻,將新的詞彙“蒲扇、小山”納入原有的語言係統中,幼兒對新詞彙的理解更形象化、熟悉化,學習語言對於幼兒來說變成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二、擬人符合幼兒“泛靈論”的思維特點

擬人,又稱人格化,是指根據想象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方式的語言表達手段[4]。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多是篇章化擬人,並且擬人的對象具有普遍性,除了人以外的事物都是被比擬的對象,如秋弟弟、春姑娘、燕子姐姐、青蛙媽媽等。林小杯的兒童詩《我被親了好幾下》通篇用擬人的手法,把陽光、風、衣服,甚至石頭和水滴都賦予生命和感情,使作品呈現一種天真活潑的稚拙美,在讀者的心理上產生激蕩,引發讀者對美感的體驗。究其根源與學前兒童“泛靈論”的思維有關,學前兒童往往將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周圍的事物上,被人格化了的世界,在幼兒看來卻是最本真的最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