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議論文如何兼顧理趣與文美
作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黃素環
摘 要: 議論文教學中,沒有一個語文教師不強調議論文應有的理性思維,不強調論點的準確性、論據的真實性和論證的嚴密性。說理是議論文的核心與靈魂,但是當晦澀說教的語言、枯燥呆滯的文字充斥於所謂的說理議論中,文中還能有幾分“姿色”?能錘煉字句,講究文采,以優美的言辭抓住他人眼球,使潛藏在事物背後或內部的一切浮露於讀者麵前,讓人分享到透視事物深層意蘊的愉悅,這才稱得上優秀的議論文,因此,文美與理趣是優秀議論文不可或缺的因素。
關鍵詞: 高中 議論文 理趣 文美
議論文教學中,沒有一個語文教師不強調議論文應有的理性思維,不強調論點的準確性、論據的真實性和論證的嚴密性,這無可厚非,因為說理是議論文的核心與靈魂。但是當晦澀說教的語言、枯燥呆滯的文字充斥於所謂的說理議論中,文中還能有幾分“姿色”?正如芸芸眾生中,一位毫無姿色的女子難以引起大眾窺視她內在美的欲望一樣,茫茫文海中,一篇毫無生氣的議論文同樣難以吸引讀者探尋其深藏的理性美。倘若文不美,即使道理再深刻、再獨到,終須歎難覓知音。此理古已有之,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講:“聖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能錘煉字句,講究文采,以優美的言辭抓住他人眼球,使潛藏在事物背後或內部的一切浮露於讀者麵前,讓人分享到透視事物深層意蘊的愉悅,這才稱得上優秀的議論文,因此,文美與理趣是優秀議論文不可或缺的因素。
例如以下兩段文字:
原作:
簡單能夠使人看清自己。諸葛孔明為蜀漢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他卻將“寧靜致遠,淡泊明誌”作為自己的準則,這是如此簡單又深沉的感悟;若不追求簡單的生活,也就沒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田園情懷,也就缺失了周敦頤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喜愛。縱觀孔明之誌、陶潛之好、敦頤之愛,無不體現著他們對簡單的認識,看清自己追求的人生是如何,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簡單是一種智慧。《簡單是一種智慧》
此議論段論點鮮明,用諸葛亮、陶淵明、周敦頤的事跡作為例證,可謂論據充分、論證合理,其中不乏名句的引用,但在語言表達上不能流轉自然,似乎是對美的事物的簡單堆砌和拚湊,顯得幹癟無味。
升格作:
簡單的追求是成就個人的前提。“寧靜致遠,淡泊明誌”是諸葛孔明簡單的誌向,正因為堅持自己的追求,才獲“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讚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是陶淵明簡單的生活,正因為篤定自己的情懷,才有“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節;“蓮,花之君子也”是周敦頤簡單的喜好,正因為追求自己的情操,才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佳句。縱觀孔明之誌、陶潛之好、敦頤之愛,無不體現著他們對簡單的認識,簡單的追求,不泛而專,專而有得,這也不失為一種智慧。
《簡單是一種智慧》兩段文字同時呈現,一目了然,雖說升格後的文字在理論深度上仍略顯膚淺,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同論“簡單是一種智慧”,後一段文字使用排比修辭,顯得整齊,有氣勢、有文采,更容易激起閱讀與探究的興趣。議論文確實是要闡明道理的,但是講道理並不意味著就得拋棄語言的包裝,事實上,議論語言的生動性與形象性更有助於說理。
“深刻豐富”與“有文采”曆來是高考作文取勝的法寶。就議論文而言,即一要啟發思想,揭露本質,充實論據;二要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用修辭。由此可見,高考作文同樣要求理趣與文美兼顧,文與質並俱。
俗語有雲:人靠衣裝,馬靠鞍。要讓“理”讀之順口、聽之悅耳、品之有味,就得給語言增色添彩。那麼,如何讓高中生的議論文在具備理趣的基礎上兼顧文美呢?以下是幾點鄙薄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