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袁彬
農村學生相較於城裏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鮮事物少,視野較窄,可供閱讀的書籍匱乏。在教學中,我發現農村小學生普遍存在對作文不感興趣、作文水平低的問題。通過幾年的不斷探索,我認為提高農村小學生的作文水平,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1.留心觀察,引導學生捕捉素材
1.1觀察應該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從各個方麵了解事物的特點,全麵、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例如:觀察水果荔枝,可通過視覺了解荔枝的顏色、形狀;通過觸覺感覺荔枝外表的粗糙;通過味覺品嚐荔枝的滋味;通過嗅覺聞一聞荔枝的清香。同樣觀察人物、動物、事件等,都需要多感官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感受,捕捉作文中可用的生動形象、內容具體的素材。
1.2觀察應該切合學生實際情況。首先,農村的民風民俗地道純樸,相對於城鎮生活而言,農村生活更注重於對傳統風俗習慣、古老文化的繼承。比如:除夕之夜吃團圓飯,正月十五賞花燈、吃元宵,端午節包粽子、中秋做月餅……這些場麵既喜慶,又沿襲了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更是農村孩子喜聞樂見、城鎮生活中所欠缺的。如果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將這些身邊的民俗生活作為作文的一類素材,則不失為寫作教學中的一大亮點。其次,學生對家鄉名勝古跡比較感興趣,教師還可以從這方麵引導學生收集有關家鄉名勝古跡的曆史文化。
1.3從觀察中引發想象。缺少合理聯想和想象的文章平淡無味,讓人提不起興趣,必須讓孩子們以觀察對象為依托,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如:神舟七號飛船順利返航,中國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成績,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有什麼想法?或想象出與之聯係密切的事物,由此及彼,大膽想象。
2.常學課標,保持童心,言傳身教,激發興趣
我常翻新課標,從課標中領悟作文教學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從中對照自己的作文教學是否科學、合理,具有創新精神。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從。這對於教學作文來說,同樣適合。教師必須熱愛寫作,堅持寫作,給學生樹立榜樣,真正言傳身教。“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一定要和學生建立感情,讓學生喜歡自己,尊重自己,愛戴自己。在課堂上,根據教學需要,轉變角色,展現童心。
3.開展兩條線作文訓練
教材上的作文教學大多帶有一定的方向性,或脫離農村學生生活。因此,我的作文教學按兩條線作文訓練,即教材作文和非教材作文,共分四個版塊,一是教材作文,二是同步的非教材作文,三是讀寫結合或片斷訓練,四是日記。同時,每單元測驗都有作文,還舉行了作文競賽、參賽等。這樣就加大了作文訓練量。
4.采用個性化評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我對學生的評價力求個性化,根據自己的教學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和指導,如:“藤上有瓜”這個詞,全班學生都理解它的含義,我就根據不同情況寫下各種評語,如:“藤”已經完整了,如果“瓜”大一些,就好了。“藤上”不僅有“瓜”,而且“瓜”結得很大很好。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道:“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所以,我總是采用多種方式引導、激勵。如用簡筆畫畫出一個大拇指,或波浪線旁畫一個☆,或直接寫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