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數學加減法教學新論(1 / 2)

小學數學加減法教學新論

數學教學與研究

作者:戴敏亞

摘 要: 小學數學是學生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而加減法的計算則是重中之重。新課標指出,學生應該掌握基本的運算方法並能夠堅持練習直至達到熟練的程度。所以,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應該從學生的基礎抓起,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各種教學策略的靈活運用來提高學生的加減法運算水平。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加減法 教學方法

蘇教版小學一年級教材要求學生能夠紮實掌握基本的加減法運算技巧,作為最基礎的數學知識,加減法運算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將這一基礎問題作為教學重點來抓,通過基礎的運算規律、新穎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創設趣味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剛接觸數學,對抽象的加減運算知識較陌生,他們正好處於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齡段,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將基本的運算知識和一定的有趣情境結合起來,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小學生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這樣一種形式讓學生想象自己是在過家家。比如,老師可以創設這樣一種情境,教室是一個大商店,學生可以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有買家和賣家,一年級的數學隻要求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所以教師就將同學們的文具作為商品明碼標價出售,學生可以自己製作卡片來統一標明每種卡片所代表的人民幣的麵值,然後就可以進行買賣了。在具體的買賣中,假如一塊橡皮的價錢是1元,那麼一名學生拿五元購買應該找多少錢?然後一堂課快結束的時候,扮演買家的小組就可以計算一天收入多少?這些簡單的加減運算通過預設的情境展現出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增強了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產生學習數學的欲望,通過過家家遊戲可以靈活地進行加減法計算。

二、聯係現實生活,活學活用

蘇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材中整體要求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要求教師要通過實際的生活案例教學生基本的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創設有趣、現實的生活情境,更應該讓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也可以將現實生活中涉及數學加減運算的事例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和驗證加深對加減運算知識的領悟,使抽象、邏輯性強的知識變得直觀生動,從而很好地將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

例如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家庭都有收入和支出,學生在回家之後,可以為父母計算一個星期或者一天的收入和支出,收入包括父母的工資收入或者額外的收入,支出包括一個家庭中日常所需要的水電費、交通費等。教師可以在一個規定的時間裏讓學生對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掌握的加減運算知識進行彙總,通過小組談論的方式進行交流和評價,讓學生之間進行取長補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這種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可以將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有了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之間的互相交流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學習效率勢必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