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指導下培養學生英語情感初探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陳樹堅
情感是學生樂學、愛學的內驅力,沒有情感,就不可能把課上得成功。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同樣,沒有情感的英語教學,就不會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也不可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麵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英語情感。
一、培養教學情感,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係
課堂教學好比是一台戲,老師和學生要同台演出,學生是主要參與者,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教師不僅是演員,還是導演,教師就像一位優秀樂隊的指揮員,使每一個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演奏出美好的生命樂章。為了演好一台戲,既需要師生默契配合,又需要情感的交流。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柯納的研究表明:“麵帶微笑的人,比起緊繃臉孔的人,在經營、推銷及教育方麵更容易取得成效,笑臉比緊繃的麵孔藏有更豐富的情報,而更有感染力,更有可能在人際互動中占據主動。”微笑有助於建立師生和諧的關係,使學生情緒高昂,愉快地學習。教師的語言要文明,不能諷刺挖苦學生,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答錯了或是答不出來,教師以苛刻的語言對待學生,就猶如在學生的頭上潑了一盆冷水,學生的學習情緒就會低落,長期下去,學生就會自暴自棄,好學生就會學習退步,後進生也就越來越差。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如果學生答問題答的不對或答不出來,教師要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在教師的啟發點撥下,學生答對了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或公開的評價,使學生感受到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交流和融洽的合作氣氛,就會產生愉悅的心情和無阻樂趣,從而樂於學習。人們都知道,在心情舒暢的狀態下工作,就會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反之,則思路阻塞,反應遲鈍。同樣,如果學生的心情越愉快,他們的思維就活躍,聰明才智就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習效果就越好。
二、培養英語情感,教師必須有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利他主義,即不期望得到任何回報或良好印象的助人精神。有的教師由於說話不注意,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缺乏同理心。例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學生時說到“差生”,被叫學生處境的難堪是可想而知的,人總是有自尊心的,當著眾人的麵被稱為“差生”,還得站起來回答問題,這種滋味如何?我們要為這些“差生”想一想,他們的學習差,本身就有壓抑感,總覺得比別人矮一頭,若叫他“差生”,就更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常言道:“打人不打臉,說話不揭短。”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一定要謹慎,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站在學生的角度體驗他們的心情,為學生著想。
不但在課堂上對學生有“同理心”,在課外也要有“同理心”,教師必須對每一個學生關心、愛護,像春雨潤物無聲一樣,滋潤學生的心靈,從而激起對教師的愛,愛屋及烏,由愛教師進而愛他所教的這門課。例如:我班有一學生經常不完成家庭作業,有一天,他沒吃早飯,他母親到校給他送飯,正巧這天上午學校包場電影。家長到校後得知他經常不寫家庭作業,很生氣,就劈頭蓋臉地打他,當時,我又是同情,又是恨,同情的是,家長打他,他哭得很傷心,恨的是,他不寫作業,天天如此。最後同情心占了上風,家長打他,我就阻攔不讓打,我說:“再原諒他一次吧!”這時,周圍的學生都排隊看電影去了。家長說:“作業不寫,電影也不讓他看。”我說:“電影還是要讓他看的,看電影也是受教育,通過看電影他肯定能把作業補上,我相信他一定能補上!”這個同學點點頭,臉上露出了笑容,事後,他果然把作業補上了。第二天,我在班上表揚了他。學生的點滴進步,能夠得到教師及時的肯定、表揚,他就會受到鼓舞,學習熱情、學習興趣也會油然而生。現在,每堂英語課他幾乎都舉手發言,有時發言還很正確。如果家長打他,我袖手旁觀,再不讓他去看電影,他肯定對老師恨之入骨,有可能產生逆反心理,厭惡學習。可以說,在他挨打時,老師為他解了圍,他心裏是明明白白的。人都是有感情,人們常說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