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政史地教學與研究
作者:黃皆永
摘 要: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麵進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一是激發興趣——自主學習的基礎;二是授之以漁——自主學習的工具;三是多元評價——自主學習的激勵。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方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很多學生心裏初中思想品德課就是“背多分”的課,枯燥的課,認為隻要考前背一背就能拿高分。因此,對其失去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如何落實課改綱要?我認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自主學習是與傳統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它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下麵結合自己的做法,談幾點體會。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的基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種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而學習的探索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部分是認識的興趣。”這些話都說明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可以說: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的動力。
所以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額外負擔,就會主動學習,教師要善於運用各種途徑、各種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創編相應的故事、詩歌、小品劇等組織學生讀、表演,通過學生親臨其境的投入,從中獲取更多知識和道德情感體驗;教師也可以采用遊戲、比賽等方式創設情境和懸念,引導學生體驗情感並促其主動參與學習;還可以通過社會實踐,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動用多種感官,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使其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從而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七(下)第十課第1站《認識競爭》時,設計了“查字典比賽”,讓學生在實際比賽(競爭)中真實體驗競爭,認識競爭。接著我設計了“七嘴八舌”活動,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競爭。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對本課的教學內容理解與掌握起到很大作用,學生對此可謂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教學中,凡能引起好奇或懸念、引發認知衝突、學用結合、使抽象概念化為具體內容的教學方法,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自然而然就會使學生自主學習。
二、授之以漁——自主學習的工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正確的方法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會學習,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更要授之以學的方法。由此可見,教學生學會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所以教師要善於“授人以漁”,善於引導學生學會“織網”、“捕魚”的方法,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裏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之“魚”。
1.指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好的習慣讓人終身受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保障。
(1)預習的習慣。預習是學生主動性的學習行為。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預習,給出充足時間讓學生預習,指導他們掌握最基本的預習方法。學生進行預習,有三個層次:一是看。課前看一看課本。課本是獲取知識的最直接途徑。新課標實施後,思想品德課本易讀性越來越強,學生隻要用些心看,很容易歸納出知識點。二是聯。聯想起與課本知識點有關的舊知識,聯想生活中有關的事件、現象,以幫助理解,把知識聯係起來。三是疑。看書要看出問題,有些是課本中的問題,有些是我們自己提出的問題。根據問題查找資料,更深入地研究。大多數學生可以做到第一層次,也有一部分學生達到第二層次,少數學生能達到第三層次。這就需要教師明確預習要求,做好學生預習的監督檢查工作。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彙報、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交流收集到的資料;有的時候可以當堂給時間讓學生按要求預習課文,促使學生養成預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