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品德與社會”課程真正地走進農村小學(1 / 2)

讓“品德與社會”課程真正地走進農村小學

政史地教學與研究

作者:宣誌山

1.與學生平等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

例如有的學生知道自己長大了,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於是有的學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是我不願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麵對這種想法,我適時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爭取實踐的機會。

有的學生說:“我就跟他們講道理,如果不聽我就給他們寫一封信說明我的想法。”

有的學生說:“我家裏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們同意。”

有的學生說:“我就偷偷地做,讓他們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說:“確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困難,但我們要勇敢地麵對現實,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它們。回去後,選擇適合你的辦法去試一試,也許就成功了。老師相信你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有了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建議,再實踐,得到的可能會更多。

2.精講點撥,知識整合

這是教師圍繞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和重要的理論(概念、觀點、原理)進行精講點撥的過程,是對學生在感知教材的過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過程,是學生形成學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把握以下幾點:一要講在學生不會之處,二要對學生自行得出的結論加以補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四要進行生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一節課下來,教師的單項講述隻不過幾分鍾的時間。

3.當堂訓練,鞏固雙基

品德與社會課的課堂訓練是多種多樣的,而且貫穿整個課堂。此處所講的訓練是指在幫助學生解決難題、歸納整理信息之後,教師針對本課所學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訓練習題,一方麵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一方麵對學生的目標實現進行檢測,具體操作如下:

3.1課堂訓練累計時間為20分鍾左右,鞏固練習(或目標檢測)占用5分鍾即可,確保學生在實踐中把剛剛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3.2訓練的內容重在應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性地“做”,不搞死記硬背。

3.3訓練的形式像競賽、像考試那樣讓學生獨立地、快節奏地完成,教師不做輔導,學生不得抄襲。這樣的課堂作業猶如“實彈演習”,好比戰場上的高強度的綜合訓練,是全麵提高學生素質(如拓寬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磨煉學生的意誌,增強競爭意識、獨立意識,培養雷厲風行的作風、嚴謹的態度等)、減輕學生課外過重負擔必不可少的。它能夠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及時反饋準確的信息,便於教師課外有針對性地輔導,布置課外閱讀、預習等少量的延伸、拓寬性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靈活運用,舉一反三。

4.讓學生到生活中體驗、實踐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得到廣泛的認同,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生懷疑。教師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麼做”,而是讓學生親自試一試“你會怎麼做?人們會有什麼評價”,從而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體驗、實踐,知行統一才能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