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中有效合作學習的實踐和思考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周文榮
摘 要: 本文著眼於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審視了傳統學習方式,著重談了合作學習方式的實踐及思考。
關鍵詞: 合作學習 實踐 思考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將傳統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能共享學習資源,更能使集體智慧高度結晶。由於學生認識水平和自學能力的差異,在教學時創設一種合作學習的情境,采用分組或其他合作形式,可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一、合作學習的實踐
(一)培育合作學習小組
以教師分組和學生自組相結合原則形成異質小組。根據化學成績(按好、中、差)和不同的地域,將不同寢室的學生分在同一小組,同時注意小組中男女同學的搭配,成為異質型小組,小組人數控製在4至6人,達到各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全班各合作學習小組之間應具有同質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組間同質又為保證全班各小組間展開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這樣就能既著眼於發揮集體教學的優勢,又考慮到學生個體化活動的重要價值,改革傳統教學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的弊端,實現教學集體性與個體性的有機統一。同時,不同的階段可根據小組的具體情況,對小組成員進行個別調整。
(二)強化分工合作意識
合作往往需要分工,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經常開展各種小組討論、小組競賽、分組實驗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分工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分工意識。
1.明確分工的意義
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分工的重要性。例如,在化學分組實驗中,不進行事先分工的小組,實驗過程中常會手忙腳亂,從而讓學生看到分工與不分工的差別,也就理解分工的意義。
2.認同擔任的角色
在一些實驗或討論中,也需要小組成員承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實驗中可以根據組內學生相對特長,進行合理分工。膽大、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做“操作員”;細心的學生做“監督員”及時指出操作過程中的錯誤操作;觀察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做“彙報員”;寫字比較快的同學做“記錄員”。要讓學生明白:在自己擔任某一角色的時候,必須認真完成任務,否則就會影響其他學生和整個小組的學習進程。在不同的比賽中,小組內的角色可以互換,使每個學生都嚐試不同的任務。
(三)探索合作學習方式
1.創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不同課題和內容,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化學實驗,化學史實,前沿科技,以及與生產生活實際密切關聯的一些實際事實,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為下麵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在教學《乙醇》時,教師可以通過跟實際生活有關的圖片、事例創設問題情境。例如: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高燒病人擦酒精降溫;碘酒、醫用75%的酒精;固體酒精;“李白鬥酒詩百篇”;洗頭時,在水中加適量的啤酒洗起來清新爽頭,等等,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例子,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合作探究欲望。
2.產生真實任務
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要探究的內容聯係在一起,讓學生討論,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區分有關因素和無關因素,迅速抓住問題的本質,發現、提出自己要探究的問題,從而產生真實的學習任務。在教學《乙醇》時,教師在創設情境後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分組,進行組內討論,明確本節課的任務——學習乙醇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其用途。然後在小組內討論合作的策略、探究的技巧、需要達到的目標,對乙醇的化學性質等個別問題進行有意義的討論,進一步將總任務分化為一個個小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