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初中班主任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方法
班級管理
作者:韓進
摘 要: 心理問題是學生品德問題的根源,目前社會環境、學校環境與家庭環境極易引發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而引發品德問題。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關注學生心理,用心理學方法認識學生品德問題,從調整學生心理入手塑造學生品德。
關鍵詞: 學生心理問題 班主任工作 疏導方法
目前,初中學生德育仍然存在眾多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和缺陷,如唯我獨尊;柔弱無助,意誌脆弱;知行背離,屢教不改,等等。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也許很多,但學生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心理問題肯定是學生品德問題和缺陷的重要原因。
一、學生心理問題是引發品德問題的根源
當前中小學生的主要問題是心理問題,小學生、中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礙的比例分別達到20%~30%和40%~50%,品德與心理有著極密切的聯係,這種聯係是由品德與心理其本身性質決定的。品德的形成有其內在機製,即品德的形成,其所遵循的軌跡大體上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積極互動中,主體接受外界刺激的各種影響,通過主體自身的作用,逐步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那麼,目前初中生德育環境是什麼樣的呢?
(一)易引發心理問題的社會環境
以我校為例,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鎮初中學校,學生生源比較複雜,有本地居民的子女,也有外地來謀生的子女,還有本鎮屬轄的農村子女,由於地處城區,校園周邊網吧很多,學生都是走讀生,與社會接觸較多,學生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時,接觸到不少負麵東西,特別初中生處於青春期階段,隨著生理變化,心理產生了巨大變化。這些都給學生思想教育帶來很大難題。
(二)易引發心理問題的家庭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影響孩子心理,進而影響學生品德的健康發展。如孩子在物質生活方麵非常優越,不思學習。有一些家長沉溺於打牌賭博,有些父母出外打工,導致隔代溺愛嚴重,使得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失去、甚至完全失去應有的家庭教育。致使家庭教育偏離正常軌道,這樣家庭的孩子有1/4~1/3存在心理問題,有不良惡習。
(三)易引發心理問題的學校環境
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學校生活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因此,學生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是在學校產生的,是由於學校不當要求及教師人格、方法等方麵的不當造成的。
二、強化班主任工作中心理關注的一般性對策思考
心理關注首先要求班主任跳出傳統德育的狹小天地,用心理學立場、觀點審視班主任工作,形成心理學指導下的新的班主任工作觀。具體來說,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提高師德修養
教師提高師德修養,為人師表,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榜樣的力量會在學生心裏潛滋暗長,發揮其他德育方法無法產生的作用。首先,要有強烈的事業心。教師隻有憑借強烈的事業心才能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其次,對學生要有深沉的愛心。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隻有教師對學生付出足夠的關愛,學生才能接近教師、信任教師,品德教育才可能收到實效;最後,要為人師表,由於學生具有天然的“向師性”,處於世界觀、道德品質的形成時期,易受成人和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嚴於律己,從思想到作風,從心靈到外表,從言行到舉止,各方麵都應成為學生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