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合成氨的現狀及前景展望(1 / 2)

我國合成氨的現狀及前景展望

出類拔萃

作者:李新莉

摘 要: 文章介紹了我國合成氨技術的發展概況和基本現狀,指出了合成氨技術可能的發展趨勢。概括了高油價下合成氨的原料結構變化及相關技術進展,認為未來合成氨技術進展的主要趨勢是大型化、低能耗、結構調整、清潔生產、長周期運行。

關鍵詞: 合成氨 氣化 發展趨勢

氨是工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的無機化工產品。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氨的需求量還在增加,合成氨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國內原有氨的供應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小型的合成氨在成本方麵缺乏優勢。因此,設計應用新工藝和原料大規模地生產合成氨,對於國內合成氨現狀的改變將起到推動作用。本文介紹了國內合成氨煤製氣技術現狀和近年進展情況及前景展望。

1.我國合成氨發展概況

我國合成氨工業始於20世紀30年代,1949年前,全國僅在南京、大連有兩家合成氨廠,在上海有一個以水電解法製氫為原料的小型合成氨車間,年生產能力共為46kt氨[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合成氨的產量增長很快。結合國外經驗,完成“三觸媒”流程(氧化鋅脫硫、低溫變換、甲烷化)氨廠年產50kt的通用設計,並在石家莊化肥廠采用。70年代開始到80年代又建設了具有先進技術,以天然氣、石腦油、重質油和煤為原料的年產300kt氨的大型氨廠,分布在四川、江蘇、浙江、山西等地。近些年來我國對化肥工業的重視,使合成氨工業有了較快發展,形成了我國特有的以煤、石油、天然氣為原料並存和大、中、小規模並存的合成氨生產格局。結合我國是貧油富煤的國情、資源條件、原料價格、基建投資及成本狀況,可以看出以煤為原料的合成氨產品仍是中國合成氨工業的主導方向。

2.生產現狀

2.1大型氮肥裝置[2]

我國目前有大型合成氨裝置共計34套,生產能力約1000萬t/a;其下遊產品除1套裝置生產硝酸磷肥之外,均為尿素。按照原料類型分:以天然氣(油田氣)為原料的17套,以輕油為原料的6套,以重油為原料的9套,以煤為原料的2套。除上海吳涇化工廠為國產化裝置外,其他均係從國外引進,按照專利技術分:以天然氣和輕油為原料的有Kellogg傳統工藝(10套)、Kellogg-TEC工藝(2套)、Topsoe工藝(3套),以及20世紀90年代引進的節能型AMV工藝(2套)、Braun工藝(4套)、KBR工藝(1套);以渣油為原料的Texaco工藝(6套)和Shell工藝(3套);以煤為原料的Lurgi工藝(1套)和Texaco工藝(1套),薈萃了當今世界上主要的合成氨工藝技術。

2.2中、小型氮肥裝置[3]

我國目前有中型合成氨裝置55套,生產能力約為500萬t/a;其下遊產品主要是尿素和硝酸銨;其中以煤、焦為原料的裝置有34套,以渣油為原料的裝置有9套,以氣為原料的裝置有12套。目前有小型合成氨裝置700多套,生產能力約為3000萬t/a;其下遊產品原來主要是碳酸氫銨,現有112套經過改造生產尿素。在此過程中,研究開發了許多工藝技術,促進了氮肥生產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包括合成氣製備、CO變換、脫硫脫碳、氣體精製和氨合成技術。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