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要把中國當成歐洲來看待(2)(1 / 3)

香港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並稱“紐倫港”,在世界享有較高聲譽。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係以及完善的法製聞名於世。1840年之前的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1842年至1997年間,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曆史中,有兩次經濟轉型。在1950年之前香港經濟是以貿易為主,之後開始發展工業,至1970年工業出口產值占到81%;第二次轉型是製造業開始轉入內地,香港開始全麵發展服務業,今天全香港超過85%的人口就業都在服務業。香港和上海特別相像,都有被殖民的曆史,國際化程度高,文化更開放。但又存在不同之處:

1.行業開放。除了一些特殊行業以外,它完全鼓勵企業在市場環境下充分競爭,優勝劣汰。

2.新聞媒體自由。香港的新聞與媒體比內地更開放和發達,言論相對更自由。這樣的環境更催生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好的產品和優秀的服務會被更多的人知道。

3.低稅收的環境。香港的稅率屬全球最低之列,相比內地更有很大的優勢,這也吸引了全世界的企業。

4.法製完善健全。香港對於企業和產品有非常專業完善的監督體係。因此,企業如果因為產品質量產生問題糾紛,處理成本非常高。

因此,在這樣一個充分市場競爭的環境下,如果產品的品質不好,是一定無法贏得香港市場的。我個人在商業上非常喜歡和香港人合作,因為香港人比較簡單和直接,重視時間和效率,對合約的遵守和法律的尊重會讓你與香港人合作很放心。但需要注意的是,香港人專業化水準整體較高,因此在合作時他們也會對對方的專業性提出對等的要求。香港人不喜歡繞圈子,和上海人一樣,他們也不會輕易承諾,在商業上約一個會議和見個麵都需事先做功課,見麵直接談要點,會議上形成會議紀要,排好後續跟進時間表與分工,整個會議的專業與高效是內地很多地方無法感受和理解的。

從另一個方麵來看,香港人對於創新的包容性稍差。因為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卻擁有超過700萬的人口,相比內地它的資本化程度以及市場成熟度非常高。這導致的結果是各行各業已經一個蘿卜一個坑,按部就班,很多行業接近飽和,產生新的競爭者或者創新的機會不大。而在這種環境條件下,想要持續保持增長隻能依靠提升效率,如工作更長的時間,引進更先進的技術和學習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香港人自身創業的比例很少,大部分人都是給企業打工,如果有創業的基本也都是集中在服務業如醫生、律師、會計師、攝影師、導演等。但是香港的職業經理人,尤其是從事服務行業的專業人士,他們的口碑和聲譽在亞洲甚至全世界都享有盛名。

台灣的細節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由福建南部和廣東人民移入墾荒,最終形成以漢人為主體的移民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占;1662年鄭成功收複;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1945年日本戰敗後光複;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利後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自1960年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和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締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跡,於20世紀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信、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台灣文化擁有兼容並蓄的包容性,漢族帶來的中華文明作為強勢文化,原住民文化亦發揮自身影響,近現代又融合西洋和日本文化,呈現出多元風貌。台灣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做得非常好,原因之一在於1949年,大量的學者文人由於各種原因隨著國民黨去了台灣,隨行也帶去了很多珍貴的文物珍寶,1965年落成的台北故宮博物院擁有70萬件藏品(包括近40萬件明清檔案),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