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由我編劇和導演,愛奇藝出品發行的電影紀錄片《商業創意在中國》,在2015年2月10日全球首映,取得熱烈反響。因為其在學術和專業上的價值,其原始數字拷貝還被中國廣告博物館收藏用於教育研究和工作。這是一部針對海外發行為主的紀錄片電影。通過國際視角深入了解中國的設計和創意領域,我為此專程采訪了聯想、華為、小米、微信、藍色光標、博納影業,探訪這些新生代優秀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市場展示其商業創意,同時也向P&G、WPP、BBDO等這些國際巨頭討教海外品牌如何在中國本土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大家可以上愛奇藝搜索並觀看這部全長70分鍾的電影紀錄片,而我在這本書中特別為大家首次呈上完整的影片腳本,這些文字和內容對於研究中國商業創意是非常有價值的。
中國有沒有創意
中國已躋身全球經濟強國。2013年度世界財富500強出爐,中國企業從去年的95家上榜,上升到2014年的100家。幾乎所有人都把中國的成功歸功於依靠過去低廉的勞動成本優勢和這個超過13億的人口形成的巨大的內需市場將Made In China的產品推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Made in China曾是廉價粗糙的代名詞,但如今在全世界買到任何蘋果(Apple)或耐克(Nike)的產品,都可能是由中國生產製造。其品質和工藝已具備世界級競爭力。
中國企業高速成長背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顯然被外界忽視了,就是中國本土創意產業細潤無聲的發展。
2014年9月,在上海一家著名國際模特管理公司ESEE Model Management裏,針對世界各地來中國的年輕人做了一次有關創意的隨機采訪。在世界各國人眼中,誰最具創意呢?
1.來自加拿大的Lisa Maria DuPont (年齡:23)喜歡法國——因為它有法國明星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2.來自烏克蘭的Shokal Maryna (年齡:29)喜歡意大利——因為它有普拉達(Prada),還有意大利女星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
3.來自德國的Maxim(年齡:25)喜歡自己的祖國——因為德國擁有大眾汽車品牌,還有超前的電子音樂。
4.來自俄羅斯的Nikolay Lavrov(年齡:23)喜歡以色列——因為它有包豪斯風格的特拉維夫(Tel Aviv),還有不少頂尖科技公司;同時他指著自己的Swatch腕表說,當然還少不了瑞士。
5.來自阿根廷的Martin de Leon(年齡:25)喜歡美國——因為它有蘋果公司,還有特斯拉汽車(Tesla),當然也少不了《變形金剛》係列電影。
6.來自日本的今野晴也(年齡:31)也選擇了自己的祖國——因為漫畫、豐田汽車(Toyota),還有佳能(Canon)相機。
這些在中國工作多時的年輕人為何不選中國
其實大眾衡量該國是否有創意的標準很簡單,可能因為一部電影,或一件產品。在過去,中國讓世界了解了長城;而未來,若要被更多年輕人記住,也許就要通過電影、品牌,來展現中國的創意風格。
現今中國創意處在前期耕耘狀態,這個階段極易被忽視。但問及上述外國青年中國創意或企業有什麼風格時,大家依然可以感受到中國企業的成功和快速。但同時也有不少人表示,他們可以減慢速度,注重質量。
真正讀懂中國,不隻有速度
快,是中國創意的特點。要了解中國,就必須懂得中國為什麼追求速度;但如果要真正懂得中國,更要明白——中國,不是隻有速度。
漢語的“創意”可以簡單理解為創新的思維和想法,與普通、平庸相對立,中國人常常也用“創新”“創造力”這樣的詞來代表廣義的創意。而英語中創意會被翻譯成creative,idea,originality 或是innovation。
曆史上,中國人是最具創意的民族。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的四大發明,為世界留下一串光耀的足跡。
既然國家創意需要文化來傳遞,為何大眾對中國創意能力的理解仍停留在利用低廉勞動力成本的階段?中國創意的優勢又為何常常被忽視,以至於到目前為止,甚至連一部在全球範圍內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