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意:一個問題是,有些代理公司認為品牌主不願冒任何風險,或覺得消費者還未做好準備,無法接受太過創新的東西。另外一點則是中國幅員遼闊,市場巨大。中國文化中又有眾多子文化。所以要創造一個在全中國都成功的廣告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對於中國商業創意,特別是這裏的市場和文化,任何公司都要學會理解和有耐心。
中國政府對創意產業的支持
中國商業創意快速發展背後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來自這個國家從上至下的一致支持和行動。中國除了擁有13億人口之外,還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多元國家。其管理複雜性不亞於管理整個歐洲。各地人民政府是各地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來規範、領導、監督、管理各地行政機關。但中國各地的地方政府不同於美國聯邦製下的各州享有相對獨立性,可自主立法製定產業政策;中國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有絕對的領導權,任何重大國家戰略和政策的決定都是從最高層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總理的批示出發,從上往下、層層落實貫徹。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向大會做報告。其中“盡快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是報告的重要內容。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中明確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2014年1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部署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確定五大措施。中國的曆任總書記、國務院總理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將會催生各部委和機關出台和製定一係列刺激這個行業發展的方針和政策。而這些政策當中,最受業界關注和令全球矚目的是中國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方麵備受爭議——不少人認為中國沒有維護創作者的利益,沒有適合培養創意的土壤。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
專利權一詞則早在1787年就被寫入美國憲法。1802年,美國國家專利局在華盛頓成立。中國政府在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專利局。1998年,更名為國家知識產權局。短短三十年的曆程被要求做得和擁有二百多年曆史的國家一樣好,這顯然有失公允。
在采訪中國廣告協會會長李東生時,他對中國的知識產權則有其獨到見地:
中國的“快”如果仔細研究一下“為什麼快”,(就能發現)我們吸收了全世界的經驗,包括知識產權。因為知識產權就是在保護“利”和“名”。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人恥於談利,但名還是很重視的。比方說,在距離現在一千七百年的晉朝,當時有個姓左的老先生寫了《三都賦》一文,非常有名。於是就(誕生了)我們現在的一句成語:洛陽紙貴。因為左老先生的《三都賦》寫得太好了,人人都抄,在洛陽嘛,所以紙都賣得貴了。“洛陽紙貴”(的典故)就從那兒來的。你說當時左老先生跟(那些抄他文章的人)說要收版權費了嗎?沒有吧。但我推測他應該很高興,為他揚名了嘛,是不是啊?我們的知識產權的發展,從改革開放至今也就三十多年的曆史。所以這三十多年我們能夠積極立法,很多國內外知識產權界人士都看到了,發展(速度)相當相當快。但是不否認現在有很多問題,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我們一定會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
中國影視文化的全球化之路
商業創意的成功對於中國文化推廣的意義重大。博納影業集團創建於2003年,是首家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代碼BONA)的中國內地影視集團,同時也是中國唯一一家全產業鏈布局、具有強勁發行能力的影視內容製作公司。業務板塊主要包括影視製作、影視發行、影院投資、院線管理、廣告營銷、藝人經紀等。
博納影業/於冬訪談:
於冬:博納影業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於冬希望將中國電影走向全球。
中國電影為什麼可以成為世界上有影響力的電影?因為我們有龐大的十三億人口。所有如果我們要進入好萊塢市場,實際上是要拍英語片,這是一個基本前提。而英語片又要有中國故事、中國人物,因為中國隨著改革開放這三十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情感故事在海外發生。我覺得這些都是觀眾要看的。所以要投資製作用英語拍攝這樣的題材。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找美國導演、要美國寫編劇拍中國人的故事,這是不是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