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企業產融結合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1 / 2)

我國企業產融結合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

產業發展

作者:孫永彩 劉勝花 蔡亮

摘要:我國企業產融結合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代,並成為工商企業或現代金融業競爭的鮮明特點。在我國,因為多因素的作用延緩了產融結合的發展,也影響了我國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對外競爭力。文章正是從法律、市場、企業本身等多個角度出發來研究影響產融結合的關鍵因素,以期為企業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產融結合;關鍵因素;企業因素

中圖分類號:F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33-0003-02

企業產融結合是指企業的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互相結合,即金融資本向產業資本逐步滲透的過程。截止到現在,產融結合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也已成為現代各行各業擴張的明顯標誌。本文擬從法律、市場、企業本身等多個角度出發來研究影響產融結合的關鍵因素,以期為企業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影響企業產融結合成敗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其中關鍵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點:

1 法律製度因素

企業的產融相結合需以法製為依托,即政府要建立與完善各類企業產融結合的監管製度。為促進企業產融結合的健康發展,首先需要製定、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規範化、製度化的產融結合監管提供法律基礎;其次,製定相關的實施細則,增加監管法律的操作性和針對性。

我國銀企信用關係不規範,主要原因是政府幹涉過多過大,使得交易主體間的經濟關係偏離市場化運行機製。針對這一點,在職能改革中應強調有限度地規定政府行為,減少行政配置資源比例,加大市場自主配置資源的比例,而且還要注意在銀企債務重組中應盡力同時扮演支持者和調節者的角色,以期保障經濟製度正常運行。

2 市場因素

研究學者將產融結合模式分為四種,分別為政府主導型、銀行主導型、企業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模式。我國作為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必須發揮市場在產融結合中的作用。也就是說企業的產融結合需要向市場化方向發展,政府主導型產融結合機製已經退出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市場為主導型產融結合必定會取而代之。

2.1 市場融資機製是否穩定

我國最早是一種國有銀行為主導的資金配置格局,然而隨著銀行體製的改革和資本市場不斷發展,這一局麵已經顯現出越來越多的弊端,這就急需我們建立高效新型的“儲蓄-投資”轉化機製,這種機製也應該是市場金融主導型的,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四點:(1)不斷擴大市場金融交易的比例,調整銀行信貸結構;(2)不斷加快建立現代銀行製度,深化改革國有銀行的產權製度;(3)同時提高居民和單位企業投資的比例;(4)不斷促進金融資產結構的升級,增加金融產品的供給。

2.2 中介機構的高效化

企業產融結合過程中涉及資產、資信、投資項目評估、已投資項目的經營與管理等問題,這些是產融結合能否成功的關鍵問題。各類中介機構是促使這些因素有效運作、實現產融結合機製市場化的重要保障機構。但我國的各類中介機構獨立性太差,各項規定製度也欠完善,同時存在行業內的不正當競爭。為積極推進我國企業產融結合,必須建立和完善各類中介機構,為積極推進我國企業產融結合,必須建立和完善各類中介機構,並不斷培育一批又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性市場中介機構。

3 企業因素

產融結合給企業帶來的問題不僅需要企業高級管理層建立完善的治理結構、內部控製製度,同時還需要中級管理層和員工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具備高超的管理技巧和戰略決策水平,尤其是跨行業經營管理的經驗,這正是許多快速擴張的企業缺少的能力,也是我們這裏重點關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