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國內外幾種評估體係的比較(1 / 2)

一、單指標評估體係內部之間的比較

單指標評估體係有:《財富》雜誌、斯騰斯特公司EVA指標體係、我國上市公司百強榜。

(一)EVA評估體係與傳統利潤指標評估體係的比較

公司的目標應該是股東價值的最大化。而股東的價值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股東,即股東直接投入到企業的本金;另一部分則是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即經濟增加值。

傳統的利潤指標的計算沒有考慮股本因素,而股東是有機會成本的。站在股東的角度看,他是有多種投資選擇的,如果其他投資機會更具吸引力,他就會轉移投資方向,所以必須向股東支付其放棄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股本的自然增值部分,隻有剔除了這一部分的利潤才是企業的經濟增加值。

1.EVA評估指標與利潤指標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揭示價值的明確性。EVA揭示了企業價值的來源,指出EVA最大化就是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它明確提出EVA與企業增值之間成正比關係,EVA越大,增值就越多。

(2)考慮了風險的成本。EVA的計算考慮了股權的機會成本。而不同風險的企業所要求的機會成本率是不一樣的。風險大的企業,其機會成本率就高,在計算EVA時,其股本資本成本就會越高。不同風險的企業也因此能在相同的基礎上進行比較。而利潤指標就沒有考慮這一因素,它模糊了不同企業的風險界限,將不同風險的企業放在同一水平上對比,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3)使用信息的可靠性。利潤指標不考慮無息補償的資金占用,它僅僅使用了公司經營的部分信息來評價公司,因而是片麵的;而EVA則考慮了公司全部的資本,包括股權資本和其他無息補償的資本,即充分利用公司提供的全部公開信息。

(4)反映信息的真實性。部分上市公司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獲得配股資格、配合莊家炒作、避免摘牌等,往往要進行一定的利潤操縱,比如通過無償使用母公司的資產來增加每股利潤與淨資產收益率。這種利潤操縱由於直接以利潤指標為目標,因而利潤指標自身不能發現的經營狀況,但是在計算EVA時,由於考慮了全部實際使用的資本額,因而較利潤這一指標更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

2.盡管EVA評估指標與傳統利潤指標相比具有上述優點,但並不是說EVA評估指標就完全適用於我國上市公司,其有效性受到有關業內人士的質疑。

(1)EVA沒有識別業績風險的能力。美國斯騰斯特管理谘詢公司的周煒煒、華彬先生運用EVA評估模式對我國上市公司投資價值進行分析,並在《誰在創造財富》一文中對2000年度我國上市公司EVA進行了排名。其中“銀廣夏”竟排名第14位,這反映出EVA並不能直接識別上市公司會計報表中隱藏的虛假成分。在我國,會計報表存在虛假成分不是偶然現象,因此僅使用EVA指標作為投資決策的主要依據存在不妥當之處。

(2)忽視了股東應占利潤。EVA在計算稅後淨營業利潤時沒有剔除少數股東損益。在EVA評估模式中,上市公司若為非全資擁有控股子公司,則少數股東損益也應當視為公司創造的一部分經濟增加值。這一點勉強可以成立。但在大股東控製的情況下,少數股東損益很有可能是大股東斂財的一種工具,其途徑是將集團利潤通過關聯交易轉移到非全資擁有的控股子公司,這樣,這家獲利頗豐的子公司的一部分利潤就可以歸於大股東相關聯的少數股東占有。這樣,投資者不是獲得所有稅後的利潤,而是獲得剔除少數股東損益後的淨利潤,即股東應占利潤。

(3)忽視非國民待遇問題。我國上市公司非國民待遇問題的嚴重程度在全球有可能是首屈一指的,近90%的盈利公司沒有按法定稅率繳納所得稅,然而EVA評估指標並沒有這方麵的揭示。人們注意到,在計算稅後淨營業利潤時,EVA采用了“利潤表上的所得稅”這一數據。按照計算公式,這個利潤表上的所得稅與經濟增加值的關係是相克的,即前者多,後者少;或者前者少,後者多。它意味著按利潤表上的所得稅計算的所得稅實際負擔率,如果低於法定稅率,該上市公司的經濟增加值就高;而同等公司如果足額上繳所得稅,其EVA就低。這顯然是違反國民待遇原則的評估方法,不能說明經營者真實的盈利運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