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會計準則概述(1 / 2)

一、會計準則的定義、意義和特點

(一)會計準則的定義

“會計準則”一詞,最早見於1940年美國佩頓和特爾合著的《公司會計準則緒論》一書。這本書中指出:“會計準則之本身,非即為會計方法與程序,但為會計方法與程序之指南針。”這就是說,會計準則並不是具體的會計方法與程序,而是它的指針。

新中國成立初期,會計實務和理論大多傾向於向蘇聯學習和靠攏,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會計工作逐步轉為向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學習,“會計準則”一詞就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同時,“會計標準”、“會計原則”等外來詞也逐漸被人們熟知。在20世紀80年代初,“會計原則”、“會計標準”、“會計準則”這三個概念是混用的。1989年1月,在上海召開了我國會計學會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準則研究的研討會,會上會計專家學者一致讚成統一采用“會計準則”一詞。

關於什麼是“會計準則”,國內外的會計學專家學者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至今也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定義”。楊紀婉認為“會計準則的涵義一般定義為:進行會計核算工作的規矩,處理會計業務的準繩。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辦事準繩,是大家都應該遵守的規矩。”婁爾行認為:“會計準則是會計實踐的經驗總結,是指導會計工作的規範。”葛家澍認為:“企業財務會計準則是企業會計核算的規範。”

綜上可知,我們將會計準則定義為: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進行會計核算的規範,是處理會計業務的準繩,也是指導會計工作的理論依據。

(二)會計準則的意義及特點

有了會計準則,在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中就有了統一會計核算標準,有利於加強會計工作的統一性;有了會計準則,就可以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因為會計準則是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尺度;有了會計準則,會計報表使用者就有了統一的依據,有利於對會計報表的提供者提供的會計報表作出恰當的評價。總之,會計準則是會計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指導,也是會計理論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會計準則的涵義決定了會計準則的特點,會計準則一般具有理論性、實踐性、發展性、整體性、規範性和權威性等特點,它是指導會計實踐工作應遵循的規範,也是一種利益分配標準。

二、會計準則性質

自從會計準則產生以來,會計準則的性質一直是理論界研究的一個焦點。由於會計準則涉及許多會計中的基本問題與矛盾,各學者的觀點也是見仁見智。葛家澍、劉峰曾對會計準則的性質作了一個較全麵的綜述,把會計準則的性質分為“技術觀”、“經濟後果觀”和“政治程序觀”。謝詩芬把會計準則性質歸納為“技術觀”和“非技術觀”兩大類。“技術觀”強調客觀性,“非技術觀”強調社會經濟性,“經濟後果觀”和“政治程序觀”屬於此類。

(一)技術觀

這種觀點認為會計準則本質上是規範會計實務工作的規則,是一種對會計處理的純粹約束機製,是一種技術性的規範手段,製定會計準則的目的在於規範會計業務,使在統一會計準則約束下的會計信息更為科學合理,具有可比性,此觀點把會計準則視作純粹的技術係統。“技術觀”由於其目標的單一性和明確性,更易用於指導準則製定並能突出準則製定者在準則製定過程中的地位和獨立作用,但由於未考慮可能帶來的經濟後果,在製定過程中將麵臨較大阻力。